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英國新聞自由考(七):自由報業的真相



自由是很殘酷的,只是不曾為自由一戰的人,一生也無法體會。






七、自由報業的真相

 承前閱讀:
 英國新聞自由考(六):自由報業?


    同樣,關於自由主義史觀所津津樂道的「報人爭取自由」說,在歷史的真相前也不值一哂。事實上,在國會裡所進行的自由報業運動,和自由主義理想中的「意見多元」完全無關。


    所謂去管制去印花稅的另一面向,是當時的國會有鑑於硬性壓制報業是行不通的,不如將印花稅取消。一些目光銳利的保守派這樣想著,由國家進行掌控,不如透過自由貿易與市場管制的手段,較易在輿論上獲得支持

    1861年,印花稅廢除。印花稅廢除,只是個指標,其最大的意義而言,是國家管制的全面撤離,也就是自由主義學說最津津樂道的「去管制」,然而,我們來看看去管制之後的報業狀況為何?

    印花稅廢除後的半世紀間,許多激進報紙停刊或是被併吞。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解釋是,因為左派與工會力量的消退,導致由他們所支持的激進報紙跟著消亡。


    但這種時代精神式的說詞,充其量不過是過於簡化的假設罷了。科倫(James Curran)舉出例子證明政治氣候與報業之間並沒有密切關連。


    若前述的時代精神說為真,那在一戰時工會力量的復甦,將必然帶動激進報紙的復活。事實上,以1918年的大選為例,工黨獲得22%的選票,但卻未獲任何一家全國性報紙的支持。


    因此我們必須探討,為何印花稅廢除後,激進報紙便兵敗如山倒?


    第一種解釋,是在於激進報業本身的改變。


    19世紀前期,左翼報紙的規格是四開大小,以表達意見為主的小型報,但隨著技術演進,在183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對開大小的報紙,一旦印花稅的限制解除後,所有報社更一致地擴大版面。


    載具的限制解除了,但當時並沒有那麼多的內容可以充填版面。對於商業報紙而言,大可放入人情趣味、名流緋聞等軟性新聞。但對激進報業而言,若放入這類的「新聞」,便是自毀對讀者的承諾。

    不幸地是,以最簡便、最低成本的填充版面方法,就是塞入軟性新聞,導致本時期的激進報紙也不激進了。


    第二種解釋是,辦報成本的天價飆漲。


    1837年,經營《北極星》這份全國週報的價碼,只要每週超過6200份即可回本。但1918年創刊的《週日快報》,必須以25萬份的銷量才能回本。也就是說,1837年時,一個稍具規模的城鎮訂戶,便可以維持住一家銷往全國報紙的生計,但在20世紀初時,只有如北岩之類的大財主才能維持住一家報紙的營運。


    總之,自由市場運作的結果,就是把辦報的成本提高到勞工所無法承擔的水準。從前貴族發動國家機器,用稅金、用刑罰來全力阻擋勞工辦報,企圖只讓那些擁有固定資產與聲望,可以支付兩百到三百英鎊的上流人可以辦報。


    這項阻擋計畫終究是失敗了。


    但當大眾一片慶賀「自由報業」時代的來臨時,這個標準值悄悄地提高了一百倍。


    還記得彌爾頓的時代嗎?帝國時期、內戰時期、共和時期、內閣時期,無數當權者動用多少武力、流下多少鮮血都無法壓抑的「自由」,卻在早期資本主義時代被同樣以「自由」為名的「自由市場」徹底消滅。



你知道為何這部落格的網址是“ freedom or liberty ”嗎?


你能明白「為什麼」嗎?


自由是很殘酷的,只是不曾為自由一戰的人,一生也無法體會。






問題:

「自由是很殘酷的」,請你舉例驗證此一命題的真偽。若無法解題,不妨以「自由戀愛」的角度申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