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英國新聞自由考(九):自拍、自殺的新聞自由



    沒有正面引導的「更多選擇」,只是一種徒然的幻象罷了。沒錯,市場可以提供更多的東西,

但卻是更多一樣的東西。




九、自拍、自殺的新聞自由


之前幾次討論,我們已經揭示了所謂「自由市場」的虛偽性,本週我們將進一步援例引證,指出自由市場論的荒謬性。


    許多電視台主管歌頌著即將到來的數位電視市場,以台灣為例,將台灣頻譜全部數位化以後,最高可提供約600個頻道,因此,這些「上面」們不斷手持數位的福音書,巡迴各主管機關,善盡資本主義牧羊人的角色。


    對此,我們不能忘記媒介形式對於媒介內容的影響,就如19世紀後期,英國報業市場的迅速商業化、工業化,導致版面由四開到對開,但閃耀科技的進步之光,卻來自使報業滅亡的羅睺星。


    現行商業電視的營運目的,和彼時的報業,尤其是激進報業完全不同,所以,由頻道急速擴張而導致的商業營運危機,並非吾輩關心之標的。


    但我等不能忽視的,是由前述經驗而來,形式造成內容的單一化


    頻道增加後,各電視台為求填充頻道與時段,大量購買廉價的港片來填充時段,所以你家的電視台,不斷充斥著周星馳之流的__笑聲[1]


「哈哈哈~~哈哈哈哈~」



    就算不是____的港片,而代以美國節目,也不能簡單說明本地商家就具有全球化思維。我們常聽到全球化論者聲稱,世界上各個地方都收看得到同樣的節目,因此這是一個差異被消弭,邁向全球化的新時代。



    但實情是,照這個趨勢下去,全球各地的觀眾,只能看到同樣的節目,所以觀眾們只是「被全球化」,而不是主動地參與,甚至改善全球影視環境。


    其實觀眾在家裡收看節目,不管是從三台去選,或是五台、五十台、一百台、兩百台都好。觀眾們與自由市場派學者們以為的「自由選擇」,就是可以從這數百台頻道中,選一台你想看的節目。


錯了。


    觀眾,節目產製鍊的最末端,只能從「被代理商選擇」的節目中,挑一個看起來沒那麼差的節目。所以有選擇決定權的,是節目代理商,而不是觀眾。


    這種「自由市場」的「多樣選擇」,就像你去超市裡,在可口和百事之間挑一瓶來喝;就像你只能在麥當勞和肯德雞之間挑一間食。


    想想《麥胖報告》吧,這是多可悲的「自由選擇」。


虛偽的選擇﹑我不要



    接著,回歸到我們所關注的新聞領域,來看所謂的「自由市場」與「多元選擇」,到底,能讓我們選什麼?


    戒嚴時期,台灣的電視就三台,新聞時段每晚30分鐘,從民族救星到五院院長,接著是夾克下鄉,農林情報、衛星雲圖,收工。


    這當然不是自由市場,也毫無選擇可言。[2]


    解嚴、放任、去管制,無數學者爭先恐後地扮演東方三博士的角色,指引著這個徬徨的國家往那閃耀之星所祝福之地前進。終於,自由派論者夢寐以求的市場競爭,總算如彌賽亞般降生在這小小的馬槽。


    2007時,台灣有線、無線、數位電視共計百多台,外加一脫垃哭24小時全天候塞給你「新聞」的「專業新聞台」,和戒嚴時期相比,多了這麼多台,另外還有以前不敢想像的24小時的全天候專業新聞台,所以你想著,這實在是一個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時代。


    沒想到,你打開電視,看到的永遠都是立法院裡打架、潑水、丟鞋子,甚至還吃紙,我想我們的想法應該一樣,那些諸公們,該吃的不是紙,而是該屬於他們吃的東西。


    沒想到你7點在早餐店看新聞,12點在快餐店看新聞,19點回家看新聞,竟然都是看同一條「新聞」。沒想到早上報系友梁先生跟張雅琴同班,到晚上還是報同一條,一模一樣的「新聞」?


    沒想到你不滿TVBS台一直報有胡瓜疑似持有大麻,想轉別台,卻發現中天、三立、東森全在報一樣的新聞?奇怪?遙控器有電啊?主播明明每個都不一樣啊?


這當然是自由市場,但你毫無選擇。



    在戒嚴時期,你只能看著國民黨的達官顯要行禮如儀地表演一派祥和的國泰民安,現在,你雖然看不到那種宮廷新聞,但你的選擇絕對不會比老三台時代好多少,以2007.03的胡麻事件為例,各台聯播的結果,就是把大麻與藝人間不知檢點的關係,如廚餘般地倒入你家的餐桌上。


長此以往,看著SNGLIVE的大量傾倒,充滿視覺污染與聽覺折磨,無怪乎有些長輩甚至懷念起老三台那種「乾淨」新聞的時代。


    為什麼?這實在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為什麼受操縱的市場自由市場結局會一樣,都讓你一點選擇也沒有


    就狀況面而言,雖然新聞的數量與頻道增加了,但新聞價值並沒有因此而多元化,數量上的增加,不代表新聞多元了、中肯了,更不代表資訊的內容會更形豐富。此外,順著傳播科技的進展,LIVE了、SNG了,卻只是把新聞的壽命大大地縮短了,當傳播科技開始革命時,科技樂觀論者天真地預言,如此便可瞭解世界各地的真實消息。


_者們的祭典



    但實際上來看,那些自詡為專業的新聞台提供的不過是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瑣事罷了。日本王室秘辛、巴西聖保羅嘉年華、威尼斯面具節、白宮前的反伊戰示威、中國的黑心食品又添一樁、英國威廉王子又上酒店、法國部長養小情婦、芭莉斯希爾頓又在夜店發浪、台灣首富的愛情故事……


    電視台不瞭解成因,不關心後果,只是把事件脈絡切割成一件又一件正在發生,彼此毫無關連的事件。此外,專業的新聞台把許多重要議題當成八卦處理,而這種輕忽與膚淺,確實影響了觀眾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


    一旦有諸如媒體改造學社、媒體觀察基金會等改革團體抨擊此等專業新聞台的專業行徑時,主管每次都擺出無可奈何地臉孔聲稱,「競爭激烈,餬口飯吃。」


    這種說法,當然有推卸責任的成分存在,但我們不能忽視這種說法中所洩漏的事實。


那就是,所謂「自由市場」帶來「更多選擇」有其本質上的荒謬。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的矛盾是,進行表面上的自由市場競爭,實際上卻是把競爭機能連根拔起


在資本主義體系下,商業電視台維生的途徑並非是把節目賣給觀眾,反倒是把觀眾賣給廣告主。因此,當這個市場加入更多競爭者時,將因頻道的增加,導致每一頻道所獲得的收視人口降低,這將直接導致廣告收益的減少。而既然「爭取最大可能觀眾」這個目標不變,加上欠缺管制規定要求節目提供者提供多樣化節目,導致一窩蜂現象,這也是法國社會學者Bourdieu所稱的「普通車新聞」[3]氾濫。


    要能使用最新傳播科技,開辦現代化的媒體,必須以大量資本為代價,以業界術語來說,就是燒錢。在這種狀況下,造就了一個以獲取最大利益為標的媒體叢林。


    在一波又一波的燒錢大戰後,只能有少數的企業倖存。如果說真正的「競爭」,是彼此以良好的節目來較勁的話,那麼這些倖存者之間並不存在著真正的競爭。相反地,利潤導向的競爭,會讓他們持續製作更便宜的產品。


    我們就以2007年,留名台灣「新聞史」的經典黑道嗆聲影帶[4]為例,在大家都遺忘這件事的今天,身為新聞學研究者,必須喚醒各位的記憶。


326TVBS打著獨家的視覺炸彈、長時間曝光該驚人影帶[5],而手邊無影帶的同業們便紛紛便宜行事,咬著牙對螢光幕大做文章。一旦出事,便紛紛站在道德的玉山頂上,對著「出賣靈魂」[6]的好同業砸石塊,又是免費賺到一則大新聞,加上訪問各良知學者,與媒體批判團體,以及同業們最討厭的NCC,一整天的新聞就有著落了。


這就是台灣專業新聞台,做新聞的方法嗎?


    大量增加的頻道,被少數企業所把持,再加上臺灣政府向來不懂廣電媒體公共服務的重要性,終於使臺灣的電視新聞,被專業電視台聯手壟斷到如今這般田地。


    以這次的嗆聲影帶為例,身為閱聽大眾的各位,有任何選擇的自由嗎


    當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都看到同樣的畫面時,我們真的有選擇的自由嗎


    當「上面」的說:「都是閱聽眾愛看啊!」、「服務人民知的權利」之時,你相信嗎?


    TVBS悍拒改革,打出「新聞自由」的大纛時,你可以接受這種為求收視、不擇手段的「新聞自由」嗎?



    還是說,其實對臺灣專業的電視台而言,「新聞自由」,是自拍自導自演,被批評為專業自殺「自由」?


    沒有正面引導的「更多選擇」,只是一種徒然的幻象罷了。沒錯,市場可以提供更多的東西,





但卻是更多一樣的東西。






問題:
2010年底,掀起一陣「反收買」、「反置入」的風潮,先不提在台灣的環境下是否有用,以本回例子觀之,就算這波運動成功,媒體不受「外力」「干預」,難道不會有引狼入室的可能性嗎?所以,你認為「媒體改革」無法成功的癥結點何在?







延伸閱讀:






[1] 請自行填上您認為適當的形容詞。
[2] 若要說有選擇的話,只有哪位主播您看比較順眼罷了。
[3] 普通車即人人可搭,無須特別限制的車種,引伸有無須背景知識即可收看、大量且同一的新聞。
[4] 事後證明,該嗆聲影帶的拍攝者正是TVBS中部記者。
[5] 事實上,就新聞學專業來看,本事件最嚴重的過失並非是記者幫拍影帶,而是T台見獵心喜、毫不保留地播報此一影帶,與隔日各平面媒體紛紛以頭版頭的顯著版面大幅報導。
[6] 329中國時報三版。




 ---

1 則留言:

  1. 回應您的問題:
      媒體與權力無法分割。

    回覆刪除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