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美國新聞自由考(八):晚安,祝你好運






    這種人人自危的困境並不是他一手造成的,他僅僅是巧妙且成功地利用這個局面罷了。


卡西歐士說得對:「親愛的布魯托,錯誤不該責難命運,而該歸咎自己。」


    晚安,祝你好運。



八、晚安,祝你好運

    正如一戰結束後的恐赤病一般,二戰結束後的美國,仍然瀰漫著恐赤懼匪的氣氛。


    較之一戰,更令美國高官害怕的是,除了俄國已被共匪竊據,如今連我們忠實的盟邦也落入毛匪的手中,橫跨歐亞大陸的紅色帝國正式成形。加以韓戰的爆發、匪諜竊取核彈機密,對於民主自由的領袖來說,可謂芒刺在背。


    20世紀的50年代的國際局勢,就是在這種東西爭霸的局面中展開,但在美國國內,卻洋溢著不和諧的幸福感。


    1950年代,是美國史上最長的繁榮期,人們對這時的記憶是:《我愛露西》中甜美可人的露西、貓王、免下車電影、麥迪遜大橋、艾德蘇立文的脫口秀、呼拉圈、新市鎮、洲際公路、噴射機、紐約洋基、卓別林……


    但國內的經濟起步,不能免於政治氣氛的顛跛,除了典型美國夢的元素,還有蒙戈馬利的公車抗爭、「分離但平等」的荒謬法條、小岩城的種族隔離糾紛、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紐約時報》上、威斯康辛州參議員喬瑟夫麥卡襲(Joseph McCarthy)、CBS新聞工作者艾德華孟洛(Edward R. Murrow……


    這些元素的集合,註定讓這段時代成為激烈動盪的年代,而不似70年代的電視節目《Happy Days》、《American Graffiti》所再現的,是一段安穩而平靜的時期。


    本時期,也是電視正式進入美國人生活的時代。


    在介紹電視前,先簡單回顧新媒介和政治的交互影響。二戰前,媒體寵兒亞道夫希特勒和兩名宣傳大將,戈培爾博士與名導蕾芬斯坦,靈活地運用廣播、電影與演說,奪走了德國人的靈魂。


    民主黨的羅斯福總統,屢次競選,均遭到共和黨的報閥公幹,儘管他是美國史上空前絕後的三連任,但在四次的大選期間,支持羅斯福的報社約莫只佔15%左右,也就是說,有八成的報紙是在競選期間不斷發表社論攻擊羅斯福的。


此一現象再度指出了報社與民意脫節的現象,但對這個問題,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先來看看,羅斯福能殺出抹黑包圍網的利器為何?


    答案就是當時的新媒介廣播。羅斯福不但在競選期間利用廣播宣傳自己的理念,也在就任總統後,多次發表「圍爐夜話」。


    當時有句順口溜是這樣的:「我家至白宮的距離,不過廚房到客廳之遙。」雖不知是否為民主黨的自吹自擂之詞,但以這句話風行之廣,我們不難想見羅斯福的談話魅力,使他可以無懼報閥的圍爐,直接以「見底」的方式和民眾溝通。


    接著,二戰後的恐赤病時代,輪到新的媒體電視,躍上時代的舞台。


McCarthyism


    1952年,全美已有34%以上,亦即1500萬戶家庭擁有電視機,到了50年代末,這個比率已高達86%。


    政治人物們自然如同他們的前輩,善於利用新一代的媒體,新聞史家艾墨里認為,電視主導了1952年的總統大選。在那場選戰中,美國公民們第一次從電視上看到了商業廣告、描述候選人的短片、以及選前之夜的特別節目,這些都是新興公關專家的精心傑作。


    隨著電視轉播,把總統大選像肥皂劇般地轉播到家家戶戶,觀眾對於這種前所未有的「參與感」而著迷、瘋狂。


那場選舉中,共和黨籍的五星上將艾森豪,打敗了意欲繼承羅斯福理念的史帝文森,結束了民主黨人20年來的統治。


    在這場激烈的總統大選中,有個意味深長的插曲。來自威斯康辛州的年輕參議員麥卡襲,在那個投射出光與聲音的盒子中,指控國務卿狄安艾奇遜為「赤色狄安」,並稱呼民主黨人是「一群喜愛共產黨的傢伙」。亟欲拓展知名度的艾森豪副手,理查倪克森亦同聲譴責民主黨是「嗚咽抽泣、卑躬屈膝」的無能者。


    這兩位優秀人才,都靠反共獲得戲劇性的成功。


    隨著艾森豪與共和黨人的全面掌權,「反共」也取得絕對政治正確的地位。但我們不能草率地認為,恐赤病的帶原者就是共和黨。事實上,在1947年時,杜魯門便制訂「聯邦雇員調查法」。簡單來說,只要是政府雇員,都必須證明自己身家清白,與萬惡的共匪無關。


    不知是否真有諸多間諜在美國活動,或是因為該法案的確立,更加深了美國人對共匪的恐懼,總之,由民主黨人所提出的忠誠法案,是一個時代緊張的記號。


    1950年的29,麥卡襲在維吉尼亞州的惠林鎮,對共和黨婦女俱樂部的關門演說中[1],強烈地表示民主黨的忠誠法案,對於審查共匪一點屁用也沒有,反而有包庇赤色份子進入政府的嫌疑。


他握著一份「神秘文件」表示,他已掌握到205名匪諜滲入中央政府,這票人已經在美國國務院中組織了嚴密的間諜網,若時機成熟,這群惡棍便會號召「革命」,顛覆美國政府。他更義憤填膺地怒吼,這份間諜名單,就連國務卿赤色狄安也知情,但他毫不作為,助長了赤匪的氣焰。


    所以,為了民主、自由,與正義,我約瑟夫麥卡襲願為美國肝腦塗地。


50年後、台灣,筆者依舊能清楚聽見當時台下如雷的歡呼聲。


    瞬間,威斯康辛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參議員,立刻震動全美,一躍成為全國報紙的頭版頭。也開啟了他在美國史上呼風喚雨的日子。


    在國會,他主持了「非美調查委員會」,這是一個不算太難聽名字,事實上這是個到處抹紅的獵巫機構


    此後,從一般百姓到他的國會同僚,甚至是政府官員,都開始了草木皆兵的日子,在那種對共產黨「合理懷疑」的日子,許多機構都必須簽署「自願」忠誠條款,但若你對這種侵犯人權的條約感到不滿,甚至拒簽時,馬上就有遭到調查,甚至解雇的危機。在這個時代,卓別林長於演出諷刺資本主義的劇碼,因此被斬釘截鐵地認為是共產黨徒,迫使其流亡海外[2]


    當時美國有75位作者的書被打成禁書,各大學與圖書館為求自保,常進行焚書活動。禁書範圍非常廣,從文學、社會科學、藝術、醫學、生活、建築,甚至是科學領域都無法倖免,這些暴力,可視為美國版的焚書坑儒。


光就1953一年,該惡名昭彰的委員會便舉辦了600多次的調查活動,並舉辦17次的電視轉播聽證會。聽證會只是名稱,意義上等於是在教會前把巫女綁起來燒,差別僅在於一是形神俱滅,一是形存而神滅。


    看著螢光幕裡的麥卡襲,無疑地,他是電視寵兒。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另一位讓美國公民明白電視的力量的,是愛德華孟洛。


    他是一位資深新聞工作者,在二戰期間,他便以嚴謹的廣播節目Hear It Now(時代之音)成名,他也是電視時代開疆拓土的首批墾荒者。1951418,當他把共同製作人弗萊德弗蘭迪(Fred W. Friendly)以及原班人馬帶到CBS,主持See It Now(還看今朝)時,便以:「這是一個老團隊學習的新花樣。」作為開場白。


    他不會喜歡麥克魯漢,因為他認為,訊息比媒介更重要。他精心寫作的稿件與認真編輯的片子感動了美國人,使得美國公民在電視業草創之時,便知道什麼是貨真價實的「電視新聞」。


    1952年尾,孟洛率領一支整齊的報導班,前往韓國,在當地製作了長達一小時的特別節目,《朝鮮聖誕節》[3]。這則報導不但受到同業的大加讚賞,更讓民眾知道,他們已經陷入泥沼,所謂撤軍,只不過是競選中的空頭支票[4]


    1953年的報導,可說是與麥卡襲對戰的的序奏。


    住在密西根,東歐裔的年輕空軍士官Milo Radulovich,因其父與妹閱讀「顛覆性」的報紙而被調查。軍方曾恐嚇他,如果他願意公開與父、妹切斷親屬關係,軍方便不追究此番醜聞。


    Radulovich拒絕這種泯滅人性的行為,隨即便遭到軍方解職。


    孟洛與他的隊伍知道這件事後,決定主動展開追查,自然,製作報導期間不斷受到軍方的壓力、黑函的攻擊,與撤廣告的行動,但他們仍舊堅持進行。這麼重要的節目,CBS不在自己的頻道做出半點廣告。最後,是孟洛與佛蘭迪拿出1500元,在紐約時報上登廣告,向觀眾預告真相的到來。


當記者伍士霸(J. Wershba)與攝影記者馬克(C. Mack)把報導帶製作完成時,弗蘭迪對他們大聲咆哮:「你會被砍頭!我會被砍頭!孟洛也會被砍頭!但我們仍要完成這個電視史上最重要的節目!


    這是團隊的決意,也是時代的背景。


    當《還看今朝》的報導隊將鏡頭帶到密西根的德克斯特時,觀眾們看到Radulovich的老父與幼妹閱讀的是反對俄國極權統治的塞爾維亞文報紙,而不是匪報時,軍方啞口無言。


    不多時,軍方派員在同一節目上宣布,Radulovich無間諜嫌疑,已復原職。


    在這爆炸性的報導播出後,不到一個月時間內,他們的報導班便推出另一個向極權份子宣戰的專輯《印地安拿波里的爭論》。


    那次報導,記錄了美國軍團[5]利用勢力阻止美國民權聯盟及其他團體租用公會堂。報導班的攝影機清晰地記錄這兩方在同夜、不同地點的不同集會,記者不做評論,讓觀眾自己判斷究竟哪一方才是忠於憲法、忠於美國。


    《還看今朝》的優秀報導班對極權主義者麥卡襲做出漂亮的反擊,這也讓聲勢如日中天的麥卡襲怒不可遏,決定撲滅這群不知死活的赤色火焰。


    明著來的是,麥卡襲親赴CBS受訪,提到:


平時,我是無暇放下手邊重要的工作來回應孟洛的。但孟洛是可說是惡狼群中的首領、象徵……我被迫告訴諸位,孟洛先生在20年前就已經散佈共產思想,例如……我向諸位保證,我絕對不會屈服於孟洛、共產黨與其同路人的攻擊。我並不要求各位服從我的領導,我謙卑地只希望所有熱愛國家的美國人,能挺身而出,加入我的行列!


    少不了的是暗箭,麥卡襲得力的爪牙史林(D. Surine)曾經「出示」著不知所謂的「罪證」,告訴伍士霸,要你、孟洛及其同路人小心點。


    史林這番尖嘴猴腮的話語,可說是秦儈的「莫須有」說最佳的國外註腳:


我不是說孟洛是個共產黨員……但若一個東西,他看起來像隻鴨子,走起來也像隻鴨子,甚至連叫起來也像隻鴨子,那麼,他就是一隻鴨子。


    這番顛三倒四的話,確實讓整間編輯部震驚了一夜,但翌日,孟洛立刻重整旗鼓,著手製作將要改變世界的報導。


    在選擇報導型式時,他們著實煞費苦心,不知該以何種型式讓美國公民知道這個騙徒的真面目。


    最後,他們選擇了和《印地安拿波里的爭論》同樣的型式,就是蒐集麥卡襲自己的話,加以剪接,讓觀眾自行判斷這號人物是否有前言不對後語、自打嘴巴、自相矛盾之處。他們願意相信被蒙蔽的美國民眾,所以採取這種方法。


    但就新聞學者而言,我們知道,這種作法並非孟洛首開先河,最晚在1890年代,戈德金所領導的《紐約晚郵報》就有了。


    戈德金的專欄《人格分裂》(deadly parallel),就是把政客的言語與行為並列,讓讀者自行判斷究竟是語言為真?亦或是行為為真?


    在製作過程中,孟洛不斷強調:「我希望能讓我兒學習到,說出真理,並且無懼他人的勇氣。」、「我們不能將dissent(異議)與 disloyalty(不忠)混為一談」。當有同仁表達對惡勢力的恐懼時,他這樣說:「沒有人再能威脅整個國家,除非我們都是他的共犯


    報導班原本以為這是一件困難的任務,但實際做下去以後才發覺不然,因為麥卡襲可以自打嘴巴之處,實在是罄竹難書,因此只過了四個月,在195436,那段銘刻在所有新聞人魂魄中的報導面世了。


    那時,健忘的美國觀眾才知道,原來他們心目中的反共十字軍英雄麥卡襲是個怎麼樣的人,而且,更驚人的是,那些擁有不同臉孔的人,竟然都叫做喬瑟夫麥卡襲。


    在那之後,原本支持麥卡襲的媒體,諸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才開始見風轉舵,對麥卡襲落井下石。同年年底,參議院通過對麥卡襲的譴責案,之後不過3年,這位權傾一時的政客,便因吸毒與酗酒過度而病故。


    當天,孟洛是以這段話作結:


    我們的國家,在弱冠之時便繼承了至高的遺產。我們在國外自稱自由的保護者,儘管自由已飽受威脅,但我們仍盡力維護。


    然而,我們不能一邊在國外捍衛自由,一邊在國內拋棄自由。威斯康辛州那位資淺參議員的言行,已震驚我們的盟國,並使我們的敵人額手稱慶。[6]


    這是誰的錯?其實不是他的錯。


    這種人人自危的困境並不是他一手造成的,他僅僅是巧妙且成功地利用這個局面罷了。


卡西歐士說得對:「親愛的布魯托,錯誤不該責難命運,而該歸咎自己。」[7]


    晚安,祝你好運。



My Last Hero


    當代提到新聞界的英雄與典範時,多半想到紐約時報對抗五角大廈事件,或是華盛頓郵報的兩個年輕記者把總統拉下台的豐功偉業,但以筆者角度來看,那都比不上孟洛及其團隊。


    在五角大廈文件案,紐約時報只是發表的平台2005531,深喉嚨現身,大家才知道,原來被歌頌的新聞神話,真的只是神話,不堪檢驗。那只是官場鬥爭,要把尼克森鬥垮,因此選了兩個涉世未深的小記者爆料,從另一個角度講,那兩個記者,只是重複著被消息來源擺佈的命運


    在新聞史上,也只有孟洛及其勁旅,能以高品質的報導,不屈的鬥志,主動出擊,向極權者挑戰,並獲得勝利。


    19654月,過完57歲生日後兩天,孟洛因癌症逝世。伍士霸這樣悼念著孟洛:


    他是我心目中,最後的英雄。






問題:
本文重點人物之一是反共十字軍的領袖──McCarthy,令人想到當時中國國民黨將之比擬為中華民國最堅定的盟友。時過境遷,現任中國國民黨領導人馬先生似以親共代替該黨的反共政策。另一方面,Edward R. Murrow直接製作新聞節目,戳破官方的政策謊言,可謂新聞業的典範。



試問:馬先生的競選政策完成多少?在他即將卸任之時,媒體該以何種角度報導政策完成度?








延伸閱讀:









瞭解台灣:我愛夜市





[1] 諷刺的是,聚會主題是紀念林肯誕辰。
[2] 1952年,卓別林訪問故鄉,英國時,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取消他的入美許可,自此卓別林便定居於歐洲。
[3] 麥克阿瑟於19501124發動對北韓的反攻,並在檄文上宣示「讓士兵回家過聖誕節!」。其後,1952年總統大選時,雙方人馬都誓言撤兵,但孟洛透過鏡頭,告訴民眾事實的真相。
[4] 韓戰(1950.061953.07),是美國建國以來第一場沒有獲勝的對外戰爭,麥卡襲指控,美軍被美共出賣,因此他要替美國找回公道,揪出潛伏的共產黨徒。
[5] 一戰結束後所成立的右翼退伍軍人組織。
[6] 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極力宣傳麥卡襲為反共鬥士、美國親華議員、我們堅定的友人。
[7] 出自莎翁名劇《凱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