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文學理論導讀(跋):後記


IMG_0280



迷戀性別意識卻厭惡社會階級熱中通俗文化卻不知道勞工歷史為何物
沈迷於異國情調的他異性卻對帝國主義的運作一知半解





跋:後記
   

本章是伊格頓總述後一段時日,再增補的段落。因之一開始,作者感嘆道人類的瞭解永遠是回顧性的。也就是說正當事件發生後,我們才有時間審視來龍去脈。

   
    現象的後續發展,就該是其意義的一部份,但對身處事件洪流的人們來說,無法客觀地審視事件的發展。此論點筆者在〈小報,進化的「反面」?(前)
[1]一文中亦以生物學對進化與退化的看法為例,說明這種論點。在此,伊格頓替各位讀者以時間為脈絡,簡介了各種學說的概要發展。

天下大勢



    1960年代後期,德希達最具原創性的理論問世之時,也正是法國學生準備武裝反抗國家機器之時。在那個年代,文學是什麼?如何被閱讀?有什麼社會功能?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



    因為在當時的西方大學,似乎日益被意識型態控制,以及扭曲在軍事暴力的結構中,因此學院裡日益瀰漫著反抗的聲浪,和學院外的社會運動成燎原之勢,一拍即合。


    而文學界中最被質疑的,就是「文學體現普遍」這個假說。依照結構主義的觀點,超級讀者總是能超越種族、宗教、性別、年齡、語言的限制,去直指作者本心,瞭解作者在想什麼。但我們現在知道,這實是痴人說夢的觀點,就像一個中產階級的學生和一名農家子弟的小孩去看《雍正王朝》,當然會得到不同的讀後感。



    因此這類整體化的樂觀論點在70年代左右也煙消雲散,除了形式主義、結構主義以外,尚有馬克斯主義與女性主義。
 

    此外,我們注意文化研究的產生,就「研究方法」而言,既然沒有人能清楚分別三國演義及三國演義通俗劇的差別何在。那麼,何不抓住此一事實,開創新的研究領域呢?因此,文化研究便在此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如此既可滿足6080年代反菁英、反偶像的破壞精神,又可以跟「科學的」研究搭上線,是前衛派試圖整合藝術與社會的最新版本。


    1970年代末,馬克斯主義急遽失勢,因為當時的世界不但有石油危機,及其後的經濟恐慌,還有第三世界的民族革命風潮,不過我們更不能忘記的,是68學運中,法共被看破手腳的事實。


    接替這股理論真空,成為當代知識份子新寵的,首推女性主義。女性主義不但要求理論與實踐合一,而且也把學院與民間作一恰當連結,種種,我們不難看出何以女性主義大受歡迎的原因。70年代早期,多是討論符徵、性別與社會主義的關係;80年代則是關注符徵與性別;90年代大部分就聚焦在「性別」一項上。


    1970年代,馬克斯主義在西方沒落後,「革命」一詞,只能在廣告上窺見,而新世代的理論家也跟著誕生,他們迷戀性別意識卻厭惡社會階級熱中通俗文化卻不知道勞工歷史為何物沈迷於異國情調的他異性卻對帝國主義的運作一知半解


    70年代風起雲湧的解構學派,是一種缺乏歷史歷史思維的形式主義,而1980年代,特別是美國,已經醞釀著一種把思想拉回歷史的氣氛。但是,這股回歸,並不相信有一堂皇的歷史真相存在。


    這就是1980年代的新歷史主義。也是歷史學的後現代轉向。(又稱新歷史主義)他們質疑「歷史真相」與「因果常識」。歷史被視為是一種文本。沒有單一明確的真相,只有種種詮釋的衝突,而最後勝出,為人所熟知歷史版本,是權力爭奪的結果,而不是接近真相的緣故


    又,1980年代被視為是實用主義、實證主義的年代。目光短淺,講究物質利益,將自我視為消費者而非創造者,更將歷史視為可供消費的遺產,其中,更有甚者如雷根與佘契爾夫人之流,將社會視為是不存在的虛幻之物。



    1990年代中期,取代女性主義當紅炸子雞地位的,便是後殖民研究。此一研究派別一樣是根基於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由歐洲霸權的消逝,美國經濟力量興起,以及全球性的移民流動導致多元社會進一步深化等事實來探討。正因為這些元素相互衝擊,導致學界對後殖民理論的探索。


    我們必須理解後殖民理論並非只是多元文化主義與去殖民化的產物,但我們也不能忽略該理論的盲點,那就是後殖民理論儘管強調差異,但有時也太快將不同的社會併入同一的「第三世界」名目下。


後現代、後現代性
    

先前提到的「後現代」,這裡必須做一個區分,首先我們要區分出全面性、歷史性、哲學性的詞語「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與狹隘,具文化與美學意涵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後現代性指現代性的終結,現代性指那些關於真理、科學、進步、解放的大敘事體,這是啟蒙運動以來近代思想的象徵,但後現代性則將這些說法視為危險的幻象,現代性消彌了差異。將一切不同化約為沈悶的相同。而這種作法,往往帶來了極權政治。並且,後現代性認為事實是言說的建構物,客觀性僅是權力者的可疑詮釋



    後現代主義本身可說是呼應此一世界觀的「文化形式」。後現代的藝術作品是任意、去中心、流動、拼裝、無深度的。其形式是反諷,其認識論是質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