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唐代報導文學:侍寢(前)





AURA1141

連監察御使也不敢直寫,再以今日觀點比擬,這就是媒體壟斷。







(一)
若各位殘留由教育部提供的基礎國學常識,應知白居易官拜左拾遺,提倡新樂府運動,揭發社會底層真相,與詩史杜甫的詩路相近,是一名相當嚴肅的詩人,與李白詩風大異其趣。


        但一如各位所讀的國文課本,充滿中國式的士大夫幻想情懷,未必與事實接壤。


其實正如白家門風,白居易喜歡笑話、婊人與搭訕,是超歡樂的詩人。


其弟白行簡在詩史上雖不出名,但在小說、戲劇史上可是大出風頭,例如這篇〈李娃傳〉,當年可是干冒天下大不諱之真實事件改編。


        白行簡在作品中開頭就表達:此事名動一時因此姑隱其(當事者)名。但既然大家都知道,那為何不寫?這就是「曲筆隱書」,因當事者家大業大,不便透露姓名。


        白行簡何許人也?他可是當朝監察御使,以現代公務體系比喻,就類似監委。他可不是以垃圾話(見文:〈王建煊:選這樣的人,要怪自己〉)聞名的中國種族主義黨監察院長,是認真辦事的好官。



連監察御使也不敢直寫,再以今日觀點比擬,這就是媒體壟斷。




(二)
        此故事概述:主角鄭元和是常州刺史滎陽公鄭儋之子,一日遊曲江池,邂逅名妓李娃,兩人一見鍾情。而後鄭元和吃喝無度,耽溺於尋歡逐樂中,終於盤纏用罄,後被鴇母逐出,流落為歌郎。其父鄭儋發現,又把他打個半死,逐出家門,淪為行乞營生。一日風雪交加,凍昏於妓院門口,最後被李娃救回。在李娃幫助下,鄭元和勤奮向學,苦讀中第,獲封為成都參事,父子因而和好。李娃受封為「汧國夫人」,乃千古美談


        以當代邏輯理解,也就是:富二代鄭先生暈船酒國名花,結果被騙到人財兩失,之後被父親痛打一頓逐出家門的故事,到這邊為只是社會新聞常見案例。不過後段就充滿傳奇色彩──最後酒國名花良心發現,脫離黑山老妖,和重新奮起的富二代從此過著幸福與快樂的日子。


從此故事與其兄的〈長恨歌〉可看出白氏兄弟(不是白賊三結ㄧˋ:白賊益、白賊義和白賊憶)的新聞與小說雙奇才,把明明是親情人倫大悲劇的社會版頭條寫得宛若傾城之戀般地淒美,誠可謂中式報導文學的經典之作。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有個色老爹搶了兒子老婆,那一定是要上《蘋果》頭版頭的,例如之前有人被投訴「乾女兒變幹女兒」,就是這樣[1]。但是……


        〈長恨歌〉的由來,就是李隆基搶兒子老婆的故事。事實上搶兒子老婆或娶老爸的老婆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大宗在春秋戰國,但那時將此定義為亂倫或異常的概念尚未普及,因此可以理解。但在宗法制度已完成的唐代,誠可謂逆天行事。





(三)

李商隱  龍池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晚唐著名詩人便以此詩諷刺唐明皇李隆基。這是講述李氏家宴的場景。地點在慶興宮、龍池畔的宴會廳。


        雲屏:有人認為是鑲有雲母的屏風,也有人認為是如雲般連綿的屏風,但無論如何。都是高級豪華的屏風。而敞雲屏就是敞開屏風。雖然唐時女性地位相對高,但基本男女之防還是有,所以就算宴客,在貴族階級還是要以屏風阻隔男女,以示教養。


        但家宴時,因為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也不擺譜,亦即敞開雲屏。


        羯鼓:顧名思義,即羯族的傳統樂器。正如之前在〈夜上受降城聞笛〉提過,唐朝流行異族樂器,可以理解成現在的異國流行音樂。而身為一國之君的李隆基,對羯鼓這種異族樂器特別喜愛,也常和安祿山一起打鼓宴客。而喜歡打鼓的老大既然都打了,當然樂隊也就不能搶風采,於是停下來,讓李隆基一人獨走,這句亦表現「現在老大是我,其他人給我閉嘴」的用意。


        宮漏:宮中的計時器,銅壺盛水,下有一小孔,由水漏狀況得知時間流逝。宮漏當然有漏完的一天,但「宮漏永」卻是描述主角痛苦之情永不結束,綿綿悠長的內心狀態。


        最後點題,到底是誰的痛苦如永漏之夜永不結束?就是那位無法成眠的壽王。壽王何許人也?壽王就是李瑁,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亦稱十八郎。而他就是被搶老婆的苦主──是的,他就是楊玉環的前夫


        因此在酒足飯飽後,薛王沉沉睡去,但壽王看著原本自己的老婆和自己的老爹那般親密狎膩,哪裡還睡得著?論理他是當今聖上的庶子,只有他去搶別人老婆的份,哪裡輪得到他被搶老婆?若是連皇親國戚都被搶老婆,這國家也快滅了吧?


沒錯,這兩件事都發生了。


       
藉著一夜風華後,酒足飯飽的親戚沉沉睡去,但憂恨難當的壽王怎樣都睡不著,藉此諷刺李隆基的淫亂。這是一般的解釋




        但果真如此?








延伸閱讀:
瞭解台灣:Chinese Taipei=中屬殖民台北

瞭解台灣:中國種族主義黨






[1] 不知情的讀者請google這組關鍵字就知道了。

4 則留言:

  1. 您的觀點真的使我感到非常有趣!!
    引用古代文學反映現代問題的觀點,
    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人願意取信史學了!!
    希望可以和您交流。

    回覆刪除

  2. 感謝,已經寄信到你FB信箱了(請注意「其他」收件匣)。





    回覆刪除
  3. 這邊再回一次,我剛看到你2013.09在G+寄給我通知,不過點選回覆後就消失了。
    有法的話煩請再回覆一次,謝謝。

    回覆刪除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