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柒:室邇人遐毒我腸

這顆鏡頭的特性是從中心到周邊都擁有高畫質,且變形抑制優異,色彩演繹出眾






七、談鏡頭:

    行家都知道,這部小相機賣這麼貴,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於鏡頭,5.9mm,被稱為是「GR LENS」的定焦鏡。這顆鏡頭以五群六枚的方式構成,在六片鏡片中,就涵蓋了兩片非球面玻璃鏡片與一片特殊低色散鏡,特殊鏡片佔掉一半,這是非常豪華的組合。


    與鏡頭相較,這顆1/1.75吋的CCD簡直微不足道,我們知道片幅愈大,鏡頭就要相應做大,但GRD系列的鏡頭卻反其道而行,比GR系列的鏡頭還要大,為什麼?


    有人說,數位時代的鏡頭要求比底片高,但我不認同這種說法。應該是這樣說,數位時代的鏡頭要因應CCDCMOS的特性作最佳化。這種感光原件與底片有兩個顯著的不同,第一是直射光感應,第二是感光元件反射。


    底片的銀鹽、鹵素粒子只要受光就起化學變化,而這種感光是不分直射或是斜射的。不過數位感光元件的特性是喜歡吃直射光,當然非直射光亦可,不過成效究竟是差了一點。


    網路上常常有人讚嘆Olympus社的色彩表現,那是因為該社在數位時代把整個系統砍掉重練,確保感光元件從中心到周邊都吃得到直射光,因此色彩表現可謂一枝獨秀。


    第二點,過往底片感光以後,事情就結束了。不過感光元件會反光。這會造成什麼結果呢?會造成機室內部的反光,因此鏡頭要想辦法在鏡身結構內消除後面來的反光,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在鏡頭最後一片鍍膜,造成折射率改變,以及在最後一片的結構上下功夫,要看的話,你拿數位瑞光鏡和瑞光鏡相比就知道差別了。當然也有比較複雜的技術。不過,那就是各系統的「獨門絕技」,這點我就不太清楚。


    解釋完以上,我們再來看看GRD的鏡頭,就我所知,GRD的鏡頭組成有對斜射光下過功夫,所以色彩表現良好。不過我猜測,GRD鏡頭並沒有把消除CCD反射的技術做到最好,證據是,你把相機對點光源逆光照一張,那個曜光跟一般不同。不過這也只是在極端環境下的測試,一般而言還是不錯的。


    此外,小片幅有利望遠端,不利廣角端,這是物理上先天特性,要超越這個先天特性就必須在鏡頭上下足功夫。所以,知道了吧?這是GRD系列鏡頭大於GR系列的原因。


    現代鏡頭的解像力,基本上都具有平均的高水準,這自然是有了解像力測試所導致的發展邏輯,但測試所不及之處,便有所偏廢,因此GR Lens的設計理念是針對階調進行描繪。


    因此,這顆鏡頭的特性是從中心到周邊都擁有高畫質,且變形抑制優異,色彩演繹出眾。中心、邊緣、角落的成像都很安定,不但安定,而且是銳利的安定。不像一般DC那樣有明顯落差,且出現紫邊。且開放光圈就很利,最利光圈在2.8(拍攝ISO12233試紙,以IMATEST進行銳度分析),接著依次下降,大光圈就有高進光與高銳度雙重優勢,這與單眼鏡頭不同。


再以DxO實驗室的評定來看,最大歪曲度僅0.33%,發生在鏡頭左側。平均歪曲度不到0.2%,僅0.19%。我們來看看這數字意味為何:

0.00.1%:無變形
0.10.3%:變形抑制優異
0.31.0%:有點變形
1.03.0%:很明顯地變形
3.0%以上:不能忍受的變形

    再來看看漸暈效應(Vignetting;口徑蝕、邊角失光),這是GR Lens + GRD勝過單眼鏡頭的地方,不但勝利,還是壓倒性的勝利。(不過仍要提醒的是,小片幅也是優勢之一)


    開放光圈時,中心與邊角的最大光差為0.63EV35%),到F5以後就非常安定,最大光差為0.26EV16%),最小光差光圈為F9,減少0.21EV14%)。少了0.63EV乍看之下有點多,不過如果你有用過卡奴的50/1.8at 1.8),你就知道0.63是多麼優異。


只看冰冷的數字無法表現出實力,以我自己的使用心得來說,我從來沒感覺有周邊暗角。


    此外雖與鏡頭無關,但仍會影響相片的另一要角——GR ENGINE(專為GRD開發的影像處理系統)。日方宣傳GRD系列時,是以「GR LENS GR ENGINE」為口號宣示技術的。不過我看台灣沒有人談GR ENGINE,這滿可惜的,因此我雖不是專攻影像處理,但仍想談談GR ENGINE的處理傾向。


    GR ENGINE的特色是忠實保留GR LENS的原味,不作多餘的銳化與發色處理,這是為了保留澄澈與自然的圖像,與同社的Caplio(也就是R系列)系列相較,對比度較低,而且以階調的重現為重點。


    在這之中,我特別注重「不作多餘的銳化」這點,如果是從底片開始拍的攝影人,一開始看到DC所拍出的輪廓,應該有種想刪除的衝動吧?


    沒錯,問題就在這裡。


    底片時代的銳利度,99.9%取決於鏡頭,因此當光線透過鏡頭,在銀鹽捲上感光時,就決定一切了(你沒聽說過哪台底片機會自動幫底片銳化或加色、HDR的吧?)。但數位相機不然,在感光後,相機內部的影像處理軟體也要進行動作。


    但問題是DC的鏡頭一般來講都很鳥,說白一點就是爛,因此不但圖像細節出不來,連輪廓都有點問題。因此廠商只好把腦筋動到影像軟體上,在機身後製上進行無知、無明、無價值的銳化與發色。


    如果你想試一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的話,你可以這樣實驗:(強烈不推薦,因為這樣你會看到真相)


    找一次去氣氛餐廳(有五顏六色燈泡和打光不足的餐廳)和朋友吃吃喝喝,拍幾張照片你就知道了。因為鏡頭解析力不夠,光線又不足,因此機身內軟體會開始猜哪個點是背景,哪個點是人物,如此軟體銳化的結果,就是你看到的相片結果。尤其是市場上賣最好的那家DC,拍出來的東西,瞇著眼睛看都會被臭到。


    如果看不出來,那恭喜你,我是說真的。


    就跟聽音樂與演奏樂器的人一樣,聽得出來的人,就會開始跳坑(高級音響與名琴);這裡亦然,看得出來,就會開始嫌,然後想換新器材……接著是反覆輪迴的地獄。

    本文作者因為跳很多坑,現在就在第19層懺悔。


    以上,這是我看「底片感」與「數位感」的重大差異之一。所以為什麼有許多人說GRD系列的影像會像底片呢?這就是重要原因。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另一個就是色差校正非常優異,直接跟強光對幹的紫邊非常細微,以全螢幕來說,不仔細看是絕對沒有的,要非常挑剔地以100%檢視才能看出端倪,但老實說,這樣是很無趣的。


    這並非指底片機時代沒有色差問題,而是在數位時代色差會特別嚴重,因此校正良好的GR LENS就理所當然被認為是最有底片味的數位機了。


談散景:

不愧是特地拿出來說嘴的七片近圓形光圈,散景可說是DC之王而當之無愧,因為一般隨身DC是光圈、快門兼用,只有GRD系列是分開構成的。


不過礙於片幅限制,只有微距時才有表現機會,之後期待推出4/3的後繼機,如此散景將會有更多施展空間。



談景深:


許多人都在幹譙這塊片小ㄟCCD沒有景深(外加高雜訊)。雖然常人認為沒有景深是一種「缺點」,但我不作此想。


    後面會提到,GRD2對我而言是Kris Naga,最大的意義是snap特化用工具,若是拿GR1v的話,雖然它也有snap模式,還可設定對焦距離,不過在光線不足的狀況下(如果在台北更能體會到我說的涵意),放大光圈,嗯,GR鏡頭的大光圈讚是讚,不過如果要作全景深的描繪的話,那是不利的。


    我在其他篇文章提過了,數位時代的長景深(或說倍率轉換)要當作一種「特性」去看待,而不是「缺點」或是「優點」,因為能自在操縱相機的人,是你,在什麼樣的場合,需要什麼樣的景深或設備,那要靠你來製造有利的拍攝條件,而不只是抱怨景深不足。


28MM的視角:


    我將28mm稱作是「勇者的視角」,沒有一定勇氣的人是沒辦法活用這視角的。


    一般常用的速寫視角有:50352850mm配上SLR的機身已相當龐大,要以此速寫並不容易,世上公認50mm的行家是已故攝影大師HCB。若以當代而言,比較常見的速寫焦段是3528


    35mm可以輕鬆地交代場景與主體的關係,比50mm多了一分餘裕,也比28mm退了一步,可以說是相當方便的焦段。


    不過,28mm便不是這麼一回事,28mm涵蓋的視角很廣:水平75度、垂直65度。因此不注意取景的話,很容易就讓雜物過多,也就是說,這焦段就是考驗你減法藝術的視角。這視角的特性是近者大遠者小,要活用這個特性,就能充分使用這台機器。


    加上遠近感的考量,如果只是在一般所熟悉的距離拍攝,那就是一張無法凸顯主體的相片,你必須要比平常拍照的距離再近一步、兩步,才能拍出好照片,到那種距離,已經不是可以藏得住相機的距離,因此你必須要學會溝通,才能更進一步取景。


    如果是使用變焦鏡頭的話,很容易就站在原地,伸縮鏡頭以取得所欲景觀,不過使用定焦鏡的話,就必須仔細打量主體,思考畫面構成,有時甚至必須與主體「對峙」,不過,這種思索的時間不會白費的。其實已經很久沒有用過定焦鏡了,因為我工作的領域是以方便為最優先原則,但這樣拿著一部小小的相機+28定焦,有點讓人想起久遠之前尚在學習攝影時,那種單機三鏡一閃的歲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