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慶煙火,是當代相機班帶團的顯學,重點不在於拍攝技術,而在聚眾卡位。
而美國的國慶煙火可謂世界首屈一指,但HCB是如何看待此事?
布列松的看法,我們又何可借鑑?
(一)視線
在本國,提到「國慶」,你想到什麼?
是充滿法西斯主義的「閱兵」典禮?
還是那個生於10月10日,被父母命名為「國慶」,卻於黨軍中冤死的江國慶?
更年輕一點的讀者,可能會想到國慶煙火。說到煙火,大家知道最愛放煙火的劉政鴻,卸任後讓苗栗負債五百億以上嗎?
但是新聞攝影之父,亦為近代攝影原點的Henri Cartier-Bresson(HCB),他是如何看待美國國慶與煙火這回事?
![</span><span style=](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307/5664367673_b18f50ac52_o.jpg)
1947年美國國慶,HCB於麻薩諸賽拍了這張照片。
「在國家的慶典時,我們不能沒有這面國旗。」婦人道。
再美麗煙火照都會過去,但對國家的信念得以留存。
(二)器材
HCB + Leica,人道是完美——「決定性的瞬間」組合。
也因此,無法自動對焦,有嚴重視差的萊卡RF機,就成為攝影迷口中的神兵,甚至聖物。
然上古神兵其源有二:其一是鍛冶技術超出當代,而被傳說謳歌;另一則為英雄聖王所配之器。
但 HCB與Leica的組合,是後者,而非前者。
你知道布列松選擇萊卡,不是因為它好,而是它不好嗎?
通論認為:好器材帶來好照片。但在器材水準遠勝HCB時代的今日,我們的影像水準向前幾何?
(三)生存
身為專業攝影記者的HCB,親赴生死交關的最前線,但全身而退,告天年以終。而他以非軍方背景,能在納粹集中營脫逃,亦為二戰史上奇蹟。
在公民運動如火如荼之際,執政黨的一家人論述隨著水車與警棍落下,公民該如何求生求全,並將影像帶回?
此課題在本國相機教學圈中,是相當冷門之領域。但若您有興趣,歡迎參與。
時間:
05.15-06.05,每週五19:00-21:20
學費:
1800
地點:
古亭站周邊,報名完成後傳送教室地址。
延伸閱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