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隱士,乃不追求社會目的、虛名者。但隱士放棄世俗卻不放棄人生,相反,他們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生,是全性保真,任其自然地活著。然而這種生活在世俗社會中難以達成,所以才要超逸世俗。
承前閱讀:
在中國的宋帝國與之前,官場文化分成表裡兩類。帝王與權臣常為陽儒陰法,而職業求官者(俗稱讀書人)的適應則是進儒退道。
何謂進儒退道?簡單來說,指官場亨通時奉儒教信仰,貶官流放時則以道家自處。
然道家和儒家相同,均有成物(以世俗榮耀為標的)與成己兩方面,概括而言,可稱為內聖外王之道。
老聃儘管悟道且棄世,但仍在道德真經中有心救世,認為世間理想的君主即為道家聖王(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家自處者,其能力與領悟力息息相關,低者可退隱山林,避世不出。中等者可會為人處事之道。高等可主宰自我,身處濁世中物物而不滯於物。更可隨波逐流、隨遇而安;乘興而往、盡興而返。
所謂隱士,乃不追求社會目的、虛名者。但隱士放棄世俗卻不放棄人生,相反,他們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生,是全性保真,任其自然地活著。然而這種生活在世俗社會中難以達成,所以才要超逸世俗。
然而,要如何全性保真呢?在無法成為隱士的前提下。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