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GRD5之肆:對此可以酣高樓


DSC03509



只有在設計時就考量到不同類屬的操縱性,才有成為DSLRDC兩種不同面貌的資格,這就是Ricoh GR








承前閱讀:



(一)評價

        該如何評價2013.06於台上市的Ricoh GR?此點頗費思量,就先以無須任何攝影、相機知識就能討論的售價來說好了。


        本地GRD系列的恆隆行公司貨首發價,大約是22900-23900左右。隨著感光元件提升,本機的價格也大幅提升,去到歷代最高峰(28900-29900)。但這樣的售價,在Nikon Coolpix A34900[1]之前,也彷彿合理。就價格上來說,它也超越入門單眼kit組的價格。舉例而言,同期(2013.04)發售的入門單眼700D+kit鏡售價是26900


        GRD-GRD4的歷代作品中,僅有入門單眼的售價,而無入門單眼的畫質與可靠性,然在提升感光元件與鏡頭性能後,GRD5確實有了與入門單眼一較高下的畫質。


        因此本文評價基準點以可靠性、擴充性、機動性畫質、握持感操縱性這六項特質與入門單眼相較。



(二)可靠性

        雖然Canon常被笑說稱牙膏廠,入門單眼也只是例行性更新,多半了無新意,但至少佳能就算連入門單眼也很耐用。


        對比佳能的好對手Nikon,已經連續三型號的「全片幅[2]DSLR均有重大瑕疵,而Ricoh又是如何呢?用過GRD系列的讀者一定親身體驗過本系列與Olympus EM-5一樣擁有哪裡都可以壞,壞哪裡都不奇怪的神秘特色。


        而這樣代代相傳的玻璃機身,在GRD5有所改善嗎?


        有,但以這價格的機器來說仍不及格。


        以我手上的機器來說,壞了模式轉盤卡榫與兩顆原廠電池,而且這三樣毀損都是在使用後7-12個月時發生。模式轉盤卡榫故障是致命性的問題,因為當你攝影時,相機有可能會自行轉到錄影或場景模式,最少會跳掉你目前的光圈快門設定,如此一來是無法正常工作的。


        總之在GRD系列尋找可靠性或耐用性,就宛若向分手的情人身上找愛一般不切實際。



(三)擴充性

        DC光是不可換鏡頭這項先天限制,擴充性就注定要輸給單眼。但若除開“ DC ” 此類屬的特性,純就GR本身做探討,那可是非常豐富的。若把常見攝影概略性分為人像與攝影兩端,則這兩類攝影所需道具,GRD5均可使用。


        以人像來說,需要閃燈,而GRD5的熱靴對於外閃與觸發器的支援良好。請特別注意:不是「擁有熱靴」,而是「支援良好」四字。儘管熱靴座是高階DC必備條件,但FujifilmSony的熱靴對於非原廠閃燈與觸發器的支援度低劣,與這兩廠相較,GRD系列相機對各種他廠TTL閃燈、TTL觸發器都能良好作動。



R0080002


室內且近距離,右手持機,左手握燈。小型相機的優勢在此展露無遺。







DSC03504
閃燈上機的比例如圖,非GRD5所攝。
       


        再以風景來說,本機能使用:遮光罩、偏光鏡與腳架這類重要配件,如果你想的話,連漸層減光鏡也可搭載。腳架可直接鎖在通用規格的腳架孔。但遮光罩與保護鏡、偏光鏡則需另購GH-3(套筒與遮光罩的組合)才能用,不像單眼鏡頭一樣可直接連結。


在此說明GH-3的優缺點:





缺點:
1. 攜帶性大打折扣
問題不在於裝套筒以後體積會增加,而是這代的遮光罩不能反扣,大幅增加攜行時的困擾。
2.
遮光罩會擋到AF輔助光
設計部門難道發售前從來不測試的嗎DC遮光罩擋到AF輔助光這麼鬼扯的事情竟然會發生?(看GH-3上面logo)原來是理光啊,原來如此。


        優點:
1.  套筒本身可保護脆弱鏡頭
2.  遮光罩在強光下有提升畫質的效果
3.     搭配保護鏡可避Ricoh GRGR2的入塵問題


        許多潛在用戶不敢購入的原因是入塵,這想法非常正確,以兩光的製造水準,連理論上應該密封GXR鏡頭模組都能入塵[3],何況用肉眼看就知道會入塵的GRD系列。除開諸如不要放口袋、不要接近棉絮的建議,最好的方法是平時用套筒+保護鏡包住鏡頭,若需要高機動性的場合,再用裸機。



R0800858




        這張是同學拍的,用GRD5+套筒+偏光鏡+16cm小腳架,在四處都是大砲與重腳的東京觀景台中。


        儘管擴充性不錯,也有OVF,但若說不足之處,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加入EVF,但不要是GX系與GXR系那種撿破爛的EVF




(四)機動性與畫質

        機動性遠勝DSLR,此點無庸置疑。就算在ADC之中,也擁有頂尖的便利性與攜帶性。


        說起重量這件事,對愛好者而言在國內攝影時應該都不構成問題。會特別強調輕便的狀況通常是出差或海外旅遊時。我遇到的狀況是帶團出國參訪,由於種種限制(例如背著許多資料,還要注意別讓學生蒸發異國街頭),因此器材上以DC為主,而說起兼具高機動性與高畫質的DC,就是GRD5了。



R0800133





就算在狹小的座位,其體積;


R0800161




        就算在未明的天光,其聲響;




R0110506




就算在單手持機的行程,其重量──都是旅人良好的道具。








(五)握持感與操縱性

        操縱性的基礎是握持感。然當代相機設計潮流是做小做薄,卻很容易摔機,例如Sony在價格上足以被稱為高級DCRX100RX1系列。


        時至2016年的今日,我認為DSLM中擁有最佳握持感與操縱性的仍然是GXR;而DC中就是GRGR2。再以入門單眼而論,該等級相機通常欠缺同時調整光圈與快門的雙調節盤,且需縮減體積與重量,因此無論在握持感與操縱性上都不比GRD5


bod_img_01





bod_img_02



  

        這是GRD5的正面與背面,由此可知是標準的右手單手操縱設計。到底合不合用,需親自操作才知。但若對照雙手操作的CoolPix A與單手操作但配置不佳的X70,我們可知理光在操作系統上的著墨。

        至於實際操作上,可研究的自訂功能非常多,從Fn1-Fn3,乃至於ADJ / ISO滾輪的五自訂項目,都有非常多自由定義操作的空間。這邊建議用戶務必釐清操作系統,搭配My Setting1- My Setting3會讓相機自由度大幅提升。


        儘管GR系的操控性是DC最佳的存在,但也有部分缺點:


1.     播放鍵被AF功能切換搖桿(微距鍵上方那個)擠到邊角地帶
可說是對焦與播放的取捨,考量對焦與播放的重要性,可以理解。
2.     本代新增的AF功能切換搖桿僅能選擇AELAFL,無法選擇後對焦
具備後對焦的硬體與軟體卻不做,令人困惑。
3.     不具備實體MF調整環
GR相較,CoolPix A從價格、畫質、光圈、色調、人氣、操縱性、握持感全部輸到脫褲,只贏在MF調整環。儘管沉筒式DC要做鏡頭調整環不容易,但CPARX100系都能做到。以操控性見長的GRD系,沒有理由不加裝。
4.     右上方的+-鍵這代竟然無法自訂功能
以上都能接受,但這點是無法忍受的倒退。不但無法自訂功能,在M模式中而且還附加自以為是的自動操縱。這鍵原本是給自動、半自動模式調整曝光補償的按鍵,而曝光補償這功能在所有正常的M模式下都不該作動,但這次從Pentax學到的「M模式自動曝光平衡」,在手動模式下若誤觸就會回到「相機認為的曝光基準數字」。
M模式就是要拋棄愚昧的自動曝光,結果相機竟然自帶曝光補償,此邏輯果非常人所能及。



DSC03509
比例對照,非GRD5所攝。






提到操縱性,其實向上追溯,就能知道CPAGR的設計邏輯不同。CPA是著眼於APS-C的大型感光元件,因此是以DSLR縮小化的概念去設計的。如果對當時廣告有印象,會記得CPA的體積對比就是尼康自社的DSLR。然而GRD5從頭到尾都以高操縱性DC為核心去設計,所以當然會形成單手握持與單手操縱的風格。

        再以DSLR為例,一般單眼配上輕型定焦鏡頭與重型定光圈變焦鏡,可以有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但DC並不具備這種變化性──GRD系除外。


了套筒、保護鏡(或偏光鏡)、遮光罩,甚至閃燈後,可當成小型、高性能的DSLR來操作,且這組合的附加優勢是可以擋掉入塵問題。但若捨棄套筒,當電源關閉時鏡筒內縮,本機成為一條輕巧鋁鎂合金塊,放在口袋,可勝任其原本任務:DC

只有在設計時就考量到不同類屬的操縱性,才有成為DSLRDC兩種不同面貌的資格,這就是Ricoh GR





延伸閱讀:


GRD之伍:吳中張翰稱達生






[1] 但以結果論之,約35K的售價於自殺無異。在高階定焦DC市場慘敗後,Nikon另起爐灶以DL系列應戰;一如D600D610自滅後,改以D750問世。
[2] 「全片幅」之說,純屬數位時代眾口鑠金的名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