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想得到珍貴的東西,就只能付出高昂的代價。
學校只會跟你講要用功讀書,就能考上好學校,但果真如此嗎?
第一、你只是按照你的想像自以為照做,這是最常見的狀況。
第二、你其實已經成功了,只是別人比你更成功,這樣而已。
〈後日談〉這個系列,就是要告訴你,「求學」,不是只有光明的想像,還有一連串觸底的真實。
接著,這篇從純粹的金錢價值來談學歷,而這樣的論證模型,不會在其他系列出現。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想得到珍貴的東西,就只能付出高昂的代價。
這也就是有錢人比平民佔優勢之處。很久之前,某商界大亨用一個月三萬的代價請我去他們﹍﹍﹍路的豪宅上課。在原木的書桌前講傳播理論,坐著4萬8的人體工學椅,在看起來就不常開伙的廚房吃大餐。
為何為12小時花三萬?
他們為何不去補習班?
這就是「有錢人」的「智慧」。
為了12小時花三萬,表面上客客氣氣說是請老師把課餘時間準備教材,不要為了其他雜務分心。實際上是製造市場壟斷:在少爺考上前,不接其他學生,所以在當年度的考試中,只有他的寶貝兒子能得到其他所有考生無法獲得的珍貴知識。
然而,時薪2500的工作也不是那麼好拿的。該商場大亨先問,有什麼理由不去補習班而直接購買「知識」這種無以名狀的產品?我知道老闆的生意,先向他分析他們公司的成功原因:正是在傳統產業疲軟不振時,以差異化的產品提高價值,快速拓展市佔率。
考試也一樣,當閱卷老師面對千篇一律的補習班樣本卷時,只有一名考生提出不一樣的見解,這就是差異化行銷。但差異化行銷只能引人注意你,確定勝敗的關鍵是在商品的內容。
「當一件商品有著引人注意的外表與切合實際的用途,這時的問題不在消費者買不買帳;這時的問題是該如何趕工、維持龐大的產能。同樣,當一份鶴立雞群的考卷擁有無與倫比的知識時,該追求的目標不是上榜,而是榜首。」
上述就是資本優勢導致學歷優勢的直接案例,學術用語就叫階級再製。
社會學有個領域是專門處理教育與代間流動的關係。過往的教育被認為是階級流動的良策,但晚近資本主義社會下,教育卻成了上一代經濟力量的複製與翻版。也就是父母有錢送小孩去補習,他們就可以考上國立,沒錢補習的小孩進私立,花更多的錢繳學費,得到一張不值錢的文憑[1]。
這是很簡單的事實,也是無須理論就能知道的狀況。
學校教育告訴你什麼?告訴你世界的現狀?告訴你資本主義的擴張?告訴你所處的社會?告訴你畢業以後會面臨的狀況?告訴你知識的用途?告訴你生命的方向?告訴你天生我才必有用?
各位的背景,我不知道。但在我過往的「教育過程」中,以前的「老師」從來都沒說過,只會講一些﹍﹍話。關於台灣教育,有其根深柢固的結構性原因,希望以後有機會談到。
回過頭來,所以資產階級的子弟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機會躋身名校之林,拿更好的文憑、享更好的名聲。但社會上很少人有人思索那種名校的來歷,只覺得真是虎父無犬子。
所以說來說去,只能怪個人不努力、不爭氣,除了自己,還能怪誰?
果真如此?
我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上課時我也會以許多名人為例,說明他們的「學位」來源。但不知這點,就只會認為他們天賦優異,學歷只是他們相得益彰的裝飾,所以成功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要抗拒資本主義加諸在你身上,名為「命運」的枷鎖,或是順從命運?
你所求之物是珍貴的嗎?為此,你願意付出什麼代價?
延伸閱讀:
會考試,就是優秀嗎?相遇與離別的行星(一):最後的微笑者
Freedom is NOT Fr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