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與現代主義一樣,都是對現代性的質疑,但內涵與態度大異其趣。
承前閱讀:
現代?後現代?(六):世紀末救世主傳說
七、後現代主義
1980年代後,因科技發展而形成的資訊社會與媒體霸權興起等因素,後現代主義泛指世紀末的各文化現象。
1979年,加拿大魁北克省請巴黎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 1924-1998)撰寫一份關於北美地區知識使用的狀況,這份報告就是《後現代狀況:知識的報告》。
然而,本報告描述的是已開發國家狀況,我們不能忽略的是,世上仍有許多國家處於連電力也沒有的生活條件,那就是前現代,而不是後現代了。所以後現代的區域並不是全面的。
儘管與現代主義一樣,都是對現代性的質疑,但內涵與態度大異其趣。以「破碎」而論,現代主義的破碎,是對現實的壓迫提出抗議,希望喚醒麻痺的人們;然而後現代主義則將「破碎」視為語言與文體的解放。
後現代主義特色:
1. 主張相對性
不相信絕對的真理,昔日的真理不再是唯一的答案。
2. 尊重差異
無法以同一套標準判斷自己與他人,應對差異加以包容。
3. 多元混和
藝術不見得是為了真善美,也許是為了錢。也不將大眾藝術與菁英藝術截然二分。
延伸閱讀:
全球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