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乍看是一古一今的思考邏輯,但以近代的心理學研究而論,卻以top-down theory佔優勢。
亦即心懷幸福者,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下都能幸福;然心懷悲憤者不管擁有何等資源均感不幸,例如身家數百億,三代公務員致富傳奇,卻一輩子充滿挫折的少東。
如何得到幸福?
近代心理學中,關於幸福的獲得有兩派主要論點:
一是bottom-up theory,通常譯為「下而上理論」;二是top-down theory,通常譯為「上而下理論」。
先談bottom-up theory,簡單來說可將其視為bottom(外在)-up(腦)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有了XX就會幸福」的想法。是以發生的好事或資源(具體而論是物質條件)總數決定幸福感多寡的概念,通常也是一般人判斷的標準。
另一則是top-down theory,可將其視為top(腦)-down(延伸到外在)的概念。此論點認為幸福與否無關外界物質環境,純粹以人的個性和想法決定幸福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或可說明此意。
乍看是一古一今的思考邏輯,但以近代的心理學研究而論,卻以top-down theory佔優勢。
亦即心懷幸福者,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下都能幸福;然心懷悲憤者不管擁有何等資源均感不幸,例如身家數百億,三代公務員致富傳奇,卻一輩子充滿挫折的少東。
所以,決定幸福與否,並非所得到的外務;但那些泡沫,卻是殘餘時代老人們對各位的苛求。
過往他們會說:只要考上建中、考上台大,你就能幸福。在那反共鬼話成立的楚門世界中,這論點是成立的。然則那侈言反共的殖民偽政權,卻向更慘黨舐瘡吸膿,那麼,由它們炮製的幻影,你信嗎?
假設考上了,多半才是問題的發端——內部人士傾軋、政治鬥爭才剛開始。
再以「只要能追到心目中的女神,就能幸福」而觀,若果如願以償,但發現女神耗油極大,或是沒讀過北一女,但怎麼感覺綠綠的?
核實而論,既然你幸福的前提是奠基在「只要OO」或「得到OO」的狀況下,那只要OO消失,你的幸福也就土崩瓦解。而在社會支撐系統全面壞滅的支那種族主義黨下,何其容易?
![]() |
「我始終以為,只要保持苗條,懂得化妝技巧,把自己變成雜誌裡的模特兒,
就可以抓住幸福,就可以讓開高級轎車的男人愛上我,
就可以擺脫這種人生了。
但除了逐漸流失的年輕,我一無所有。」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得是「如何獲得幸福」,但是,幸福本身那麼值得追尋嗎?
你認為的幸福,所指為何?
在不明白所欲標的前便死命追尋,是強迫症嗎?
只想著「我要幸福」,卻沒想過幸福的本質是什麼,如此果能尋得?
幸福是什麼?
為什麼你認為要幸福?
幸福是像物品一樣可以擁有的東西嗎?
幸福是像商品一樣可以交易的東西嗎?
狂熱追尋個人幸福的,是什麼社會呢?
不幸福,可以嗎?
延伸閱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