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攝影教學:數位攝影中,要如何表達綠色?



E:\2016\2016.08日本\08.17\08.17 RAW\LR出圖\DSC08002-4.jpg



綠色的層次與濕潤感,向來是數位相機較難表達的題材,
特別是在樹下無直射光的場景,我們該如何表達?







E:\2016\2016.08日本\08.17\08.17 RAW\LR出圖\DSC08002-4.jpg


    這次是台北班的巴西之吻主唱L子提問:「要如何拍出這種綠色?」

    看過前兩篇教學的話,應該知道我們解題的方向是先讓問題清晰化,因為不找出問題,就不知道原因,更遑論解法

    問題原因解法」的三段構成,不只可完美析理研究所與國家考試考題,就連在攝影上,也可一併運用。

    因此從畫面上來看,我們得知問題的構成是「在無直射陽光校色的場景下,如何兼顧背景夕陽,並表現富有濕潤感的綠色?」

    在回答問題前,我們先談地點與相機。


(一)地點

此處為杉本博司所愛的根津美術館,陰鬱的林木中的佛像思索著,直至長出青苔。

杉本博司何許人也?我們之前曾開一門課,以一學期的時間專門介紹他。若以最功利、最簡單的角度說明,則是:亞洲在世攝影者中,作品拍賣價格最高者。

若讀者喜歡美術館或日式古典庭園的話,我推薦根津美術館,此處雖在市中心,但卻能安靜聽風細歌,見林間穿陽。

那年八月,路過這尊觀音像,也許就是「天人合一」這詞的形貌。──人所雕塑的形象,被自然的苔色所充實;既有無機質的堅實,亦有生命力的婉轉。

儘管這作品不大,若只是跟著導覽走,很容易會忽視。但轉角處的它,似乎發出一種吸引攝影者的光芒﹑在幽暗處。

最近會重貼這張作品,乃前日看景點介紹,根津美術館便是用這藝術品當首圖。





E:\2017\03日本\03.19\RX1\03.19 RX1\LR出圖\20170319_125424根津美術館.jpg


    雖然不太像,但仔細看觀音的動作、青苔的痕跡與左後方的石燈籠,可以發現確然如是。

    雖說根津美術館所提供的圖樣……怎麼說呢?有點不太像樣。但若以「寫實」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恰如其分。

    還記得剛提的「在幽暗處」嗎?我在八月中,16時許經過此地時,肉眼所見亮度也就是如此,後面我們將以曝光讀數,以量化數字說明此處之陰翳。

    DM圖與本作品,也正好能體現「拍照」與「攝影」之異。




(二)相機

    既然如此,那本作品是用高級單眼拍的嗎?

    不,不管是體積、重量與形式,都與單眼搭不上邊,此時所用的器材,不過是一台DC

我在個人版面中連載《365 DC》,亦即這本相簿的所有相片都是以DC(含手機)所攝。

365是一個常見的主題,但限定在DC的話就不多了。但為何要劃地自限,以相對低能(低性能)的DC為工具呢?

其實很簡單,我們在課程中會強調攝影並非以大體積、高重量的大砲、大光圈或高速連拍的相機取勝,關鍵在,而非花光

身為教師者,不能一面跟同學講說不需要那些,卻耽溺於那些。所以,開始了《365 DC》的連載,本作品為37.號連載。




(三)構成

    數位相機有兩種顏色難拍,一種是紫色;另一種是綠色。

    所有的馬賽克感光元件都組不出真正的紫色,只能做出「極端逼近」紫色的藍色,然而只要逼近到某種程度,一般人就會相信「那是紫色」。若此世的感光元件都是馬賽克系統,那到了極端逼近,也許大家就會相信那就是紫色。

    但這世上有一個牌子的數位相機,其感光元件並非馬賽克排列,那種紫色就與一般紫色有本質上的差異。要深入這點必需具備基礎以上的相機工學知識,細節的話,會在測相機的課程詳細說明。

    再來是綠色,理論上數位相機能確實反映出綠色,但受限於:
1. 環境光色
2. 機身WB設定
3. 機身感光元件
4. 機身圖像處理引擎
5. 鏡頭玻璃與鍍膜

    以上五點,因此未必能反映出所見或所欲之綠色,江湖更傳言某些相機的綠色似乎含有農藥,此論點更顯示數位相機表現綠色之不易。

    後三點,是搭配著你的機身與鏡頭的,這點很殘酷,平均值而言:愈貴的相機表現會愈好;但反過來說,其實也有不少昂貴的相機在色彩上表現不佳。

    而拿著機身、鏡頭一體型DC的我,只能從前兩點來著手。



(四)曝光

    如何判斷環境光色,可參考前文之讀光段。在此環境下,主體(觀音)並未受到直射日光校色,且四周植物與石板路充斥著令畫面色偏的光線。這種色偏對初學者來說較難理解,直接用人像照來說明可能更清楚,請見:


E:\3.人像\2015.NB最後回來\04.15凱晴測試\04.15凱晴測試\LR出圖\DSC00748.jpg


    本範例地點為大安森林公園,相信在草地、林間拍過人像的同學應該都會發現這種恐怖的色偏。解法很簡單,但為避免叉開主線,留待次回探討。

    回到本文作品,那麼在這種陰翳且色偏的環境下,我們該如何以WB做基本校色處理?

    歷經牛頓物理學崩解的白頭翁(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提過一個看法:學派的衝突並非危機,而是真理綻現的火光。這點在攝影亦同,貌似最差的環境,仔細一看卻有最好的機會。

本作品的曝光讀數是:
    ISO 100
    F2.8
    1/30

    若讀者理解基礎曝光,當知在八月中的16時左右,這是何等昏暗的場景。復以充滿色偏的光線,不管怎麼看,這都不是攝影的好時機。

    「窮則變,變則通」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但這句話的出處呢?是《易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通則久這三字為人忽視,但卻是關鍵。但如何對應眼前變局?若只是應付表面問題,那麼等相似但不同的問題到來,仍將窮於應付。

    但我們若將問題提綱挈領(亦即文首的「問題原因解法」),則可看出何種問題可歸於一類;何種問題可歸於他類,而這種分類與應對的技術,正是人類智識傳承的關鍵。

    以上是邏輯推衍,假設以本圖來說,我帶團跟同學說:「檢視此地的光強與色偏,請將感光度調整成100、光圈2.8,快門1/30,會晃的話握穩,WB調整成4200K。站在這裡拍,這角度最好。」

    這叫「變則通」,因為若當時當地,同學用同樣的感光度、光圈、快門與WB,儘管相機鏡頭不同,但大致上能得到與我類似的作品(若器材更佳的話,自然會反映在圖像上)。

    另一方面,若說明請同學注意一點:緯度不同,光色也就不同。若以北緯23.5度為我們判斷的基準點,此地光色偏藍,請針對這點特性調整WB。再來請注意到背景亮度高於主體,使用全區域測光的同學,不要被那種幻象牽走,在亮度不均的前提下,調整曝光補償。此處陰暗且線條錯綜複雜,建議以MF為佳,不熟悉的同學請縮小AF框區域,確保精確合焦,另外也因為陰暗,自動曝光的話請注意快門下限,注意穩定握持。此外因極端接近主體,將造成景深範圍縮減,使用大感光元件的同學要注意光圈數值,太大的話會糊成一片。角度與高度方面,則端視同學將如何看待這幅作品,依想法選擇視角。構圖選擇的話,先確立何者是你要的主體、何者是待排除的雜物,思索完畢後盡可能地彰顯避免如果你有紮實的攝影基礎,那就會通,此即「通則久」。

    一種是直接報給你數據與位置,讓你能很快出圖,但下次要美景的時候,請期待老師在身邊;另一種是希望你自己想,想通的話,以後眼前的世界全是你的。

    理解變則通通則久的差異,我想讀者應能體會為何「變則通」這法則為人遵從吧。



(五)餘話

    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這次的大圖打上了“Aura’s Article”的浮水印。原因是承蒙各界關愛,我已經看到有人把〈攝影教學:櫻花季人潮洶湧時,該如何構圖?〉的作品盜去用。然後看看本文作品,深覺有種長輩圖的潛力,所以先打上浮水印。

    前文提到的M同學先發制人,提供了以下作品,僅供讀者參考。


C:\Users\Aura\Downloads\長輩圖_n.jpg









延伸閱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