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人類無處可逃

人類無處可逃

原能會副主委黃慶東上午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台灣的核能電廠都建在岩盤上,就如同菩薩座落在蓮花基座上一樣安全。







    風險社會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先反視我們所身處的現代社會。西方自啟蒙時代以降,擺脫傳統權威──神權,開啟了以蒸汽機關推動世界的新時代,後世史家把這段時期稱為「工業革命」。


    當時,理性高漲,學界與術界瀰漫著「用我的手掌握天」等人定勝天思維。回頭檢視自啟蒙以降的西方科學界,的確發展出前所未有的許多器械,將人類的眼界推向了自救主降生後兩千年以來的新境界,從至大無外的柯斯摩,到至小無內的去氧核糖核酸鹼基,在科技的輔助下,都能在人的眼前一覽無遺。


    科技,儼然成為新世界的神。


    當科學將基督從世界的王位拉下後,世界出現了前2000年未出現的變局: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第二次世界大戰
1950:韓戰
1954:越戰
1973:石油危機
1979:三哩島核能事故
1986:車諾比核能事故
1991:第一次波灣戰爭
2000Y2K Bug
2001911事件
2003:第二次波灣戰爭、SARS
2006:北韓核試驗
2011:日本核災


    這些,都只是科技所造成的可預/不可預反應之一。科技、科學,追根究底,是啟蒙時代的人類對於自然無止盡追求的渴望。


想要多瞭解這個世界,再多一點。
電學之父‧法拉帝


    我就像在海邊玩耍的孩子,科學的世界是很廣大的,我的成就,只是像孩子一般,拾起海邊的一把砂,更多更多的寶藏,留給後人探索。
                                                  古典物理奠基者‧牛頓


     這些古典科學的先行者,出發點無非是探索真理,發掘真相,但其後人承襲學說,過於著重科技面的探討,失落了前輩們的文化素養,導致科技專家們被哈伯瑪斯批評。哈氏認為,科技是基於宰制的興趣而運作,因此提出溝通行動理論,以溝通達到解放的目的。


    無獨有偶,首先提出風險社會的學者,也是德國籍。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就在車諾比事件的同年,他發表了《風險社會:通往另一條現代之路》(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en),此後,風險社會說與第二現代說便自德國學術圈向外傳播,隱然和法系的後現代說,進行典範轉移的競爭。


    「風險社會」其實是「第二現代」的脈絡延伸。第二現代的理論健將賴許(Scott Lash)便指出,後現代主義所呈現的人類社會,是「靜止狀態」(stasis),而非「運動狀態」(movement),是「固著的」(fixity),而非「流動的」(flux)。


    後現代論述的重點之一是宣稱「終結」的到來。


    例如主體的終結、歷史終結、社會的終結、空間的終結……等等,不一而足。而後現代陣營的代表性米老鼠人物,法國的反社會學者布希亞將大眾描繪成巨大的黑洞,不斷吸納能源,如文化、歷史、意義等等,但卻不轉化為任何行動,社會被大眾的的黑洞所湍時,導致社會的死亡。


    但相較於這樣的世界觀,第二現代說則是致力探討人類的新社會活動(如全球化)並著重瞭解社會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與偶然性(contingency)。


過去,現代性是以革新傳統為職志,但百餘年後,「現代性」本身又成為另一個傳統,而成為「第二現代」變法的對象。這種革新過程,以貝克的術語來說,便是「現代化的現代化」(modernization of modernization)。這個詞並不是「用現代化來現代化」,而是承擔「現代化的後果」。


    在此一脈絡下,現代性和傳統一樣,成了被解構的對象,待解決的問題。第二現代關照的面向,如前所述,特別著重在現代性的後果,特別是「非意圖的後果」所帶來的衝擊。


    在此脈絡下,有四點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1.風險與危險的不同
2.風險的擴散性
3.專家受到質疑
4.分配原則的改變

    這四個要點是對於風險社會初入門者,可登堂入室的叩門磚,現下便簡單稍做解釋。


1風險Risk)與危險(Danger的不同


    按德國社會學家魯曼的見解,若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害能追溯自目前的決策相連結,那就是「風險」。但若損害是由外界環境造成的,和人類的決策行為無關,那就是「危險」。


    這樣的區分,是為了說明人類即使為了規避不可知的損害,做出了當下認為最有利的抉擇但仍無法百分之百確定不會有其他的危害發生,甚至,可能出現最善決策的最惡副作用。所以,風險是無法被規避的正如今日的核災一般。因為風險是以「不確定」的樣態存在於系統世界生活世界


2.風險的擴散性


    現代性本身蘊含許多內在矛盾邏輯,這些矛盾邏輯一一浮現後,就是我們所稱的風險社會。隨著現代性包裹在西方資本主義擴散至全球,因其而來的風險,自然也不受國界限制。


例如1986的車諾比事件,縱然現場只在蘇聯境內,但有害輻射順著平流層的氣流向外擴散,西至英國,東至日本。一個都市的核能事故,竟然橫跨歐亞兩洲,此現象迫使西歐知識份子正視風險的全球性擴散問題。


    這種風險的大規模擴散使各國被迫成為「地球村」,無論願不願意,都沒有哪一地區的居民可以自外於這個風險,臺灣自不例外。


3.專家受到質疑


    紀登斯稱現代社會的制度性機制為「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而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等各個領域都被各式各樣的「專家知識」exspertise)所滲透。


    專家所提供的知識與建議、警告,不但訊息量大,而且流通速度快,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人們不再只是沿用前世代所遺留的傳統知識,而是遵循、依照專家的指示方針從事社會行動。


    但人們並非是在專家所操縱的實驗室生活。專家所擁有的知識,難保不會在下一刻被否定掉。此外,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立場,彼此會相互競逐言論的主導權,這也導致了專家系統的不穩定性。


4.分配原則的改變


    貝克認為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階級」成為社會組織差異的基本原則,而階級,究其核心,乃是一種分配財富的邏輯,但社會不平等也隨之產生,形成社會衝突的焦點。


    但現今,由於科技所製造的風險越來越普遍,這些風險有得很容易跨越族群、性別、國族的不平等,例如地球暖化、臭氧層破洞等;但另一型的的風險,諸如地區性污染、某些職業災害,卻是鎖定某些特定族群的。


    因此,貝克主張階級並非是資源分配的唯一標準,社會上對於財富的重視程度以不若往年,反倒是關注起生態保護。例如德國美景人盡皆知,但他們付出的代價,可能並不為觀光客所瞭解。一個普通的垃圾袋,要價新台幣五百元,而且垃圾車一週只來一到兩次。高價的垃圾袋不只是對製造垃圾樹立起經濟門檻,更含有高額的環境保護稅。


    這顯示了人類滿足了基本溫飽後,對安全的需求更為增加,甚至不惜犧牲經濟成長來換取風險機率的減低。



    這樣理論性的說明,讀者可能還是難以理解,僅以一則簡單的新聞作例子:據台灣最優質晚報報導(3.14):



原能會副主委黃慶東上午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台灣的核能電廠都建在岩盤上,就如同菩薩座落在蓮花基座上一樣安全。



    原能會副主委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專家中的專家了吧?


    但這樣的說法你相信嗎?


    諷刺的是,日本有兩座核反應爐名為「文殊」Monju與「普賢」Fugen。「文殊」在90年代發生了兩次嚴重的冷卻劑外洩事件,在1995年底關閉。[1]「普賢」也因發生重氫外洩的核變,於1997年關閉。


    當日本的核能菩薩在上世紀殞落之時,2011年的今天,黃慶東竟然還以菩薩為喻?


    身為原能會副主委的他,不知此事而口出此言,是無知無能;若知其事而大放厥詞,是﹍﹍﹍﹍


    人類建出了核電廠這種生產能源的工具,但為人所建之物並不受制於人。面對這種超越人類智能的風險,再怎麼小心也不為過。只是台灣毫無風險概念的專家以及任用這種專家的中國國民黨政權顯然不把這種風險當一回事。






「到最後,能免費依靠的只有神了。」







是,神能寬恕弒神之罪嗎?











延伸閱讀:
核三大火現場調查
這是1985年的舊事,但如今改變多少?

秘雕魚和核廢料未解決,不應興建核四
2001年的文章

核安神話
竄改紀錄、假資料,是不是很熟悉?

相信我!運作正常!!
偉哉台電

台電是賣電的事業,不是賣保證的!
保證這種無法定價的東西,恐怕也不值錢。
不過這邏輯通的話,以後廠商放大絕就好:「我是賣﹍﹍的,不是賣保證的!
香港朋友看到說:「鬼、鬼島耶!!」

台電與原能會「練囂諉」
「讓人不禁懷疑其專業能力。」

成句:無知OO比XX更恐怖


核能不是圍棋 錯了可以再來

風險溝通大要






[1] 2010夏重新測試,但三個月後就發生爐內核燃料棒起重機墜落之重大事故。


---

6 則留言:

  1. 1.小小提醒一下typo, espertise → expertise
    2.原本看中文所列的風險與危險,還一下真的不太懂為何這樣定義所謂的危險,直到回頭看了原文的 risk / danger 才明白
    3.「人類滿足了基本溫飽後,對安全的需求更為增加,是至不惜犧牲經濟成長來換取風險機率的減低。」然而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也許就像您前面講的,是以追求資本主義下財富階級的分配為唯一教條,所以鎮日可以聽到政府官員及(偽)學者專家近乎恐嚇似的口吻來威脅著台灣民眾。謝謝您上面的論述讓很多我本來說不清楚想不明白的說明有條理的呈現出來了。雖然我覺得其實您只有點到為止,其實可以闡述演繹的更詳細一點 (可是我怕您會說"加量要加價",哈!)

    回覆刪除
  2. 真細心,xs差異都看到了,感謝。

    既然連字詞的差異都能注意到,也當然能瞭解本文保留許多未言之語。

    會以這種名稱當成標題,代表了神話學的預言,只是提到預言,就一定得記住老前輩Cassandra的故事,所以說到一半,讓能睿智者思考。

    本文完成後就定稿,不過你想看的話,現在追加六條連結,相信你能瞭解其中含意。

    回覆刪除
  3. 感謝作者鑒古知今,不忘表揚優質又精緻的傳媒,
    小小勘誤,日本兩座核電廠的譯名寫反了。

    回覆刪除
  4. 「其實這兩個顯而易見的疏失是我故意放進去的,只是測試各位有沒認真讀書而已。」

    呃,如果講出這種話的話我也可以當院長了。

    --
    我在「賣保證」下面再補兩行字。
    --

    http://freedom-or-liberty.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22.html
    另外附上優質又精緻報紙的例證,希望幽默的你會喜歡。

    回覆刪除
  5. 剛好我有翻到那天米果報,多瞄了幾眼,跟進同業報導予以導正的表現讓我呀然失笑。
    待過媒體行業的應該能了解,做的不外乎是將source/resource用文字、影像加工再倒貨給消費者。
    自詡正派的傳媒(忠實、目田、奧梨子也不例外)當然唯恐天下大亂!
    --
    btw,我是從廢業夫妻成長日記逛到這裡來的,將儘可能持續關注並殷殷期待傳媒面的精闢見解。

    回覆刪除
  6. 蕃茄這種東西,似乎是蔬菜,又好像是水果。有報紙似乎是正義的先鋒,也好像是氾濫的狗仔,真是奧妙。

    以前記協會長跟我說過,呆灣的偉大法條規定記者不能組公會,所以他要以「運輸業」申請工會組織。

    現在看來,其實製造業、屠宰業、﹍﹍業也可以。


    --

    我從廢業還是青年時就持續關注他的版,他的文章才是新時代青年的典範。

    回覆刪除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