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英國新聞自由考(六):自由報業?



但事實上廣告收益的增加,並沒有將報業轉型為「獨立的第四階級」。事實上,根據《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作者所蒐集到的例證,證明以上說法純為自由主義史觀的無稽之談 





六、自由報業?




 就傳統新聞學教程,或是一般傳播學門教科書而言,會將商業報紙由廣告所得之資金,當作是脫離政黨補助,成為自由而獨立報業基礎。

    但事實上廣告收益的增加,並沒有將報業轉型為「獨立的第四階級」。事實上,根據《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作者所蒐集到的例證,證明以上說法純為自由主義史觀的無稽之談

    由近取譬,不談遙遠的英國,就以我們所熟悉的台灣報業為例,這個純由商業競爭的環境,又有誰能說台灣的報紙,和政黨毫無勾結


    當今所見之教本,是優勝劣敗下帝王史觀的產物。由我們過往的閱讀經驗,可以回憶到,黨報與大眾化報業的競爭、六分錢報與一分錢報的競爭,甚至是黃色新聞時期的道德大戰。


    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報業戰爭,都只是資本主義體系下的競爭罷了,這些資本主義社會的傳播教本絲毫沒有點到非屬資本主義之報業。

    《有權無責》的作者科倫(James Curran)不遵循既有史觀的窠臼,直接探尋曾在英國報業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激進報業,以此證明報紙是能夠——而且的確曾經透過廣告之外的資金支持,且又排除國家政黨勢力的控制。

    那麼何謂英國的激進報紙呢?最早的傳統來說,是那些拒繳印花稅不屈服於國家統治的報紙。到了印花稅這類知識稅解除後,這些報紙大多和當時的工會運動結盟,宣揚不同於資本主義的政治理念,以勞工代言人自居的報紙。

    若是做一簡單類比的話,英倫的激進報業在形式上,注意,是形式上,和台灣當年的「黨外雜誌」有些相像之處。


    若我們依循傳統右翼史觀的講法,或許認為那些激進報紙只是一小撮政治狂熱份子所閱讀,所購買的報紙。

    但其實不然。

    事實上,在18151855年之間,激進報紙一向是發行量上的領先者。而激進報業不僅僅是發行量高,其讀者更為可觀。因為以相對物價來看,1840年的一份報紙,相當於今日兩英鎊以上。因此當時的閱讀習慣大多是合資購買,或是工會統一訂購,交由勞工們傳閱。正因為傳閱以及合資,所以帳面上10萬份的激進大報《洛依週報》的讀者群,可能要向上翻個幾翻。


    依據學者侯理斯與愛普斯坦的估算,18301840年代的激進報紙,平均閱讀者是20人。這在當時不多的人口數來說,確實是吸引了大量的公眾。


     前面提到,本期的激進報業不靠廣告,也不受政黨補貼卻能昂然獨立。其秘訣何在?這就必須回過頭去看當年的經濟結構。

    第一點在於,當時的辦報成本極端低廉,最低限度的設備,只需要一部印刷機便可開辦。再者是因為讀者眾多,平均每份成本便可壓低。

    1836917《倫敦快報》的報導為證,該報導提到:「事實上,用於編輯、採訪、報導、評論以及其他文章的所有花費,也就是記述上被稱之為『支撐』一份報紙的所有成本,一週只需六英鎊。


    又,在當年的激進報紙中擁有完善記者網絡的《北極星》在創刊後的一個月,便開始賺錢。


    第二點承一而來,既然辦報成本低廉,自然只需讀者們的購買便已足夠支撐報紙存活,有沒有廣告,對激進報業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這種經營脈絡下,自然編輯們所要注意的唯一重點,就是維持內容的品質。這種經營模式,也就是辦報成本低、專注於言論品質,以及杜絕廣告客戶的干擾,以我們的觀點來看,才能稱為是「文人辦報」。





問題:
〈花錢買廣告〉中,蒐集了近來爭議事件──政府花錢買廣告的相關新聞稿。請你閱讀完這篇文章後,回答下列兩項子題。


關於馬先生在總統選舉前簽署反制入性行銷承諾,卻在執政後大肆購買媒體內容,請你以民主政治的角度看待此事。


又,馬先生所倚重的金先生,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金先生任國民黨職時的表現與發言乃可受公評、人盡皆知之事,對於金先生下學期可能返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任教一事。請你以傳播教育的角度評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的作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