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生命,也就是記憶


R0011112




你,曾認真活過嗎?











你,曾認真活過嗎?


這個簡單,卻又本質性的問題,一般人應該沒辦法不心虛地回答“YES”。


常世的觀念,都以為是要留下什麼功績,或闖出什麼名號,才能算是「認真」。但這只是以金錢來衡量人生品質的把戲。功績或名號?說穿了只是金錢的溫度計罷了。


在這掩鼻也遮不住惡臭的世界裡,一獲千金的高報酬,真的就是所謂的「認真」、「認真工作」嗎?


認真這種國小一年級就學會的語彙,又要如何定義呢?


換個角度想,在認真之後,會留下什麼呢?


成功的任務?有可能,但認真的結局未必是成功。也有可能是失敗,但以認真的過程來說,得到這樣的結局未免太悲慘了。何況,認真並非一定帶來失敗。所以從這點來說,這些不一定的元素,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結果,只能說是附加因素罷了。


那麼,認真活著究竟會留下什麼樣的痕跡呢?


我認為是記憶


舉例而言,在準備研究所考試時,若認真準備,則在幾年後回憶那樣的歲月,就能回憶起為自己增加了什麼知識──雖不是說能完全記得自己在某年某月某日讀了什麼書,卻能以返照的方式,瞭解自己的進步。


這是因為認真的痕跡以記憶的形式保留下來。


反過來說,種花民國的男性幾乎都要做一件俗稱是服役但事實上是入獄的事,不妨問問他們,是否還留有那一到兩年的記憶?


我想,那是很少的,(除了吹噓在裡面多英勇或多辛苦)因為在牢中的日子裡,人是沒辦法認真活著。因為你來到牢裡就非屬自願,而入獄後要做什麼,要怎麼做,也不可能出於自願,這種在起點就背離真道的環境,自然也就無所謂認真了。


再由自願與否這個前提說起。如果要認真的話,那必然有自願的成份存在。再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各位在讀書時期,班上一定都有那種課業成績不甚出眾,但熱衷於某種興趣的人吧?


在台灣這種荒謬的教育體制下,這些同學全被烙上「不認真」的刑印,但看他們認真鑽研、精進技藝的樣貌,果真是「不認真」嗎?深一層來看,寫作「義務教育」但讀作「廢物教育」的體制,在聯考完後,學生還能記得多少?還需要多少?


假設是當時貌似認真的好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後的求學記憶是什麼呢?



 R0011112



我聽到最多的答案是「後悔」。


那麼,我對這個問題的回覆又是什麼呢?


為了尋求這問題的解答,我轉身,縱入記憶之海。




延伸閱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