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行為主義(前)




這類思潮隱然成為當時的全球共通典範。










一、開創:
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奠基於1930年代,大興於1960年代,至今仍是主流思潮之一。


二、特色:
政治研究以人的行為變項為主體,強調「個人行為[1]是政治研究的分析單位,採用實證式的量化方法來研究政治,追求普遍的經驗性理論empirical theory)。



三、要點:
1. 主張人類行為具有一致性,此普遍性可透過人的經驗取得。

2. 採用量化研究確保研究的正確性,如抽樣、問卷與統計等方法蒐集與分析資料。

3. 政治學應效法自然科學,以建立具預測的模型、法則為目的。

4. 強調價值無涉(價值中立),應提供研究結果,而非主觀的價值判斷


由以上可看出,此時期的思潮停留在相當早期的「自然科學類比論」,盲目追求數字的精確性,但這種思潮在美國主導甚久,自二戰之後直至八零年代。而當時美國又以世界霸主的身份將此學術霸權傳遞全球,因此這類思潮隱然成為當時的全球共通典範。




 延伸閱讀:


         相遇與離別的行星(四:火刑台的巫女












[1] 這邊的「個人行為」不是一組詞,而是個人+行為,是兩個基礎的構成單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