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攝影班同學心得(十九):最踏實、心靈成長最快的時光




PIC000202



不習慣表達自我,那麼後續與他人的交流、討論、談判也真的都不必說了。關於教育的問題,有太多的點可以討論。只想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在這套教育之下,多數人常常覺得說話、寫文章,種種表達自己的行為是很痛苦的事情呢?











承前閱讀:



【都更、開發、公務員、獨立思考】


基隆老家附近的外木山濱海步道,自然風景其實不輸世界知名的加州海岸,只是天氣跟人文景致差了一點。

PIC000202




今天走在這裡散步,突然想到其實基隆30都沒什麼開發,說不定是件好事(但這不代表國民黨做得好)。看看臺北所謂的開發,不就只是蓋高樓、蓋商場、蓋飯店,把人生活的環境搞得壓力十足,再引導人花錢消費暫時抒發壓力....生活就陷入這種循環。每次回到外木山散步,總覺得人生追求的也不多,乾淨的空氣、水源、別緻的風景,還有創作性的活動而已。


實難以想像,如果這麼美的風景,也陷入著開發魔咒,會是什麼鬼樣子....


-------------------------------------------------------------------------


談到開發,家裡在臺北的老房子附近被劃入都更單位,開發的建商好死不死是個大財團,即將成為豪宅鄰居的我,上週被邀請去參加市府主辦的聽證會,一場聽證會下來,十足印證了不少自己讀過的東西...


都更到了聽證會階段,其實木已成舟,也沒什麼好談。


只是整個都更歷時七年,期間北市府不斷的用各種條例開後門,讓建商得而不斷擴充利益。當日聽證會上,父親援引都市更新的法條,向主管機關的公務員質疑本案的「公共利益」何在。但也知道,公務員的反應只是像不斷跳針的NPC般,說明本案一切合乎法規程序。


但,除了法規外的思考,已不是公務員所關心。


都更為何就是得建商來主導?七年來政商配合演的爛戲,居民只能默默吞下去...政府的角色真的就只是個橡皮圖章。

一場聽證會下來,十足感受到韋伯、馬克思、漢納鄂蘭的觀察,其實很值回票價,更加可喜的是,沒想到我爸公民覺醒的速度愈來愈快!!!!



-------------------------------------------------------------------------


本身即是從「最公務員」的大學畢業,若要我形容這所學校學生的特質是什麼?聰明是有一點,但最顯著的是「聽話」兩個字。


因為「聽話」,學生在課堂上鮮少質疑所學的原理如何、意義何在、合理與否,反正台上講的、書中寫的,都是對的,考試時巨細靡遺地照實應答、操作就可以得到嘉獎。幹嘛花時間去多想呢?

如果用攝影來做比喻,這種氣氛,就像是學生跟著大大,大大說怎麼操作相機,學生就怎麼操作...拍出來的東西一樣鳥,學生只不過是老師的山寨劣質複製品


這樣的好棒棒,也只是很會按照說明書操作而已。


-------------------------------------------------------------------------


也因為在那種環境,曾意識到獨立思考的重要。但很可惜地,大學時期只意識到獨立思考的一隅,批判性思考而已。


那時與其說是關心獨立思考本身,不如說是想藉由這樣的標籤來凸顯自己不同而已。


批判思考是個很迷人的玩意兒,批判的好,別人會覺得你很帥,罵得很對。但耽溺於批判,實為包在糖衣裡的毒藥。以前寫過一次,今天就在寫一遍吧,全然的批判,到最後極易淪為價值空虛,用更簡單的話說,就是中二症....我想比較合宜的獨立思考,得先從關心開始,有個關心作為基底,批判就不只是批判,而是指出現有缺失的提醒。而在批判之外,還必須有包容多元、想像力、建設,與執行的思考並存。







【看新聞與關心社會?】

租屋處旁有間小學,不時偶會聽見學生透過廣播向全校報告一周新聞大事;記得以前國中、小時,學校也有類似的要求,其出發點是認為學生可藉此「關心社會」「培養民主素養」,但我總認為那只是冠冕堂皇的藉口.......


看新聞無助達成那些宣稱的價值目的,反而因過度宣傳「看新聞」一事,限縮了學生對於關心社會、培養民主素養的想像

台灣是個很愛看新聞的國家,常常連只是隨便吃個麵、搭個車,都可以看到新聞不斷地放送。如果依照學校教育所言,台灣理應是甚具民主素養、甚關心社會之地,但實際看來顯然不是。

而這樣的矛盾,其實把威權體制的歷史因素考量進來,一切就說得通了。


大學讀過台灣新聞史,深知自國民黨政府統治以後,新聞媒體業始終是為體制服務的侍從性質。新聞上寫的,只是「威權體制要你知道」的洗腦內容。而一樣為體制服務的教育界,則用「民主」「關懷」等糖衣,將洗腦內容包裝成進步價值。其所造成的後果,就是人民對於這些進步價值當口號在喊,卻對實質內涵沒有認識、思考、實踐。


我想,真正地關心社會,看新聞絕對不是個選擇。應從關心自己、關心周遭的人開始,了解彼此身邊是否有不公平的事發生,思考、討論怎麼幫助彼此。而民主素養,即是在這過程中,透過實踐所學習到的精神而已。

這些價值,不是政府由上而下地說有就有,那麼簡單;而是每個人得從自己為圓心,逐步以同心圓形式來實踐,來影響彼此。






***

【溝通】


今天來談談溝通這件事吧,又是一連串的大雜燴。


首先從替R工作的那段時光說起。R是個職涯都在矽谷的軟體工程師/創業者,在50多歲時返台創業,想回饋台灣。雖然我跟他一起工作的時間不長,但畢竟是一起經歷了公司草創時期的兵荒馬亂,大量的衝突、對話壓縮在那段時間內,深深影響我對職場溝通的看法。


R說他當兵時擔任通信官。每次演習如果打贏,各方都會出來邀功,但只要打輸,錯就一定是通信官的錯,簡言之就是陣營內部溝通不良。


當時自己以為這只是中年人當兵的回憶雜談,但事後想想這個故事的意義也挺深遠。當時這間新創公司的許多狀況就是在於溝通不良,大家有話不好說,逼到最後爆發開時,已經是到了要炸傷彼此的地步。而溝通不良的原因,在於......包括我在內的台灣員工,真的比較不會溝通



-------------------------------------------------------------------------


草創時期的公司,老闆的決策常不能使所有員工滿意。面對不滿意的決策時,外籍員工的做法是直接當面表達,跟老闆爭論。而台灣員工怎麼做呢?是私下跟老闆以外的所有人抱怨,但就是不敢跟老闆講,當時因我在公司裡最資淺,曾經聽了其他員工抱怨老闆、抱怨同事長達一整個上午。


公司成員彼此有意見又不說出口,造成氣氛詭異。雖然當初自己覺得這樣狀況是老闆管理不善的錯,但其實有更大的責任,也在於我們這群不敢開口跟老闆談,只會在背後抱怨的員工吧...

-------------------------------------------------------------------------


溝通的基礎在於能表達自我,要透過說話來練習,但偏偏這在台灣的教育裡都備受打壓。記得國中小時期,德育優良的學生評選標準,在於他有多不常講話、被風紀股長登記的次數有多「少」。教育裡被崇尚的品格如此,懂得趨利避害的聰明學生,當然也選擇這條簡單還容易受到嘉獎的行為模式。


不習慣表達自我,那麼後續與他人的交流、討論、談判也真的都不必說了。關於教育的問題,有太多的點可以討論。只想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在這套教育之下,多數人常常覺得說話、寫文章,種種表達自己的行為是很痛苦的事情呢?


-------------------------------------------------------------------------

溝通的重要,也在我家近期面對的都更案裡體現,但從中看到的,卻是些極度失敗的例子。


這個都更案的歷程長達七年,但我想真正讓關係人有效溝通的時數,恐怕三天不到。與都更案最為密切的住戶,通常是最沒有辦法表達意見的一群人。


每次公聽會、聽證會什麼的,都只是默默接收到建商又如何規劃,而住戶所表達的意見,也就隨著公務員說:「我們會再請建商研究看看」就石沉大海。


現在遇到這種情況,都不禁想起324在行政院那晚,有位民眾在鎮暴警察面前,邊哭邊喊著說:「我只希望馬英九能出來聽我們說說話...」,一直喊到他崩潰。


-------------------------------------------------------------------------


還是都更與溝通,上禮拜在聽證會的現場,建築師面對住戶的疑問,是以不耐煩、甚至接近輕蔑的態度回答。剛好先前閱讀安藤忠雄自傳,他提起處理東京表參道都更案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聆聽。在如此簡單的事情上,即可見到大師之所以為大師之處。


身為專家,並不是要讓人挾著頭銜與專業知識而傲慢。而是要透過知識,為眾人利益考量,造福更多人群。

我也在想,都更真要達到有效溝通,最應該效法的是公投盟的做法,就要求建商、官員在要都更的土地旁,擺攤子說明個三五年,直到定案。


-------------------------------------------------------------------------


晚上看到新聞,說柯PSOP狂人,連溝通都有一定的程序。於此我也之前怎麼對團隊、怎麼設計溝通有了反思。我想在要求高度精準的醫學、科學領域,嚴謹的程序是能保證品質、保證不會出錯。


但在多元的公共事務,或是需要發揮創意的領域,SOP卻會是絆腳石。只是要求人人都照著程序走,反倒會限縮了想像力與可能性。


於是,現在自己會說,團隊裡的溝通重要的,不是研究要用HipchatHackpadSlack這些工具、也不是規定每個人一定要照著流程案表操課,而是要鼓勵成員能主動表達自己,並且塑造出能夠不帶偏見的傾聽文化。


-------------------------------------------------------------------------


【我】

這幾年對我來說,是回歸自我的一段旅程。從過往只會向外探求、怪罪別人的中二性格,轉變成逐步向內探求,重新認識自己、為自己人生際遇負責的態度。


我曾在人云亦云中迷失了自己。那段時間像是炸藥一般,對所有事情滿是批判跟怨懟,曾經以為能夠藉著帶上這樣的帽子來獲得安全感。但這樣的思考模式卻更模糊了「我是誰?」「我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這些至關重要的人生問題。


在面對人生時,我是個頗為固執的人。在沒有根本地回答到問題前,我實難以投身行動。而畢業以後的跌跌撞撞,是因為我選擇且戰且走的態度所致:以為可以向外探求找到答案,但其實得到的是更多混亂而已。心裡想做什麼,其實早就清楚,但總是逃避向內傾聽。


所以說從去年九月開始,我選擇誠實面對內心蟄伏已久的低鳴。在我的價值觀裡、我對成功的定義裡,不論有多少外在成就,只要無法說服自己內在的心都沒有意義。


雖然這段日子是我從尋常眼光看來,最「魯蛇」的一段時光(沒錢、沒工作、沒女友),但卻是我心裡感覺最踏實、心靈成長最快的時光。誠實接納自己的存在、重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帶來的明晰感覺,是過去向外探求時所未曾感受到的安定。


總覺得這幾年的時間,帶給我的體會比尋常人的三四十年還要長...也使我相信時間真的是相對的概念。

當然,花了那麼多年迷失自己,現在也該務實地重新行動。


我不想把自己的人生當做工廠製作出來的罐頭,而當我發現自己目前沒有能力打造出想要的人生時,所能做的就是放下眼高手低的態度,誠實面對現實,一步步來吧。


真的要感謝在這段時間裡的一切際遇,不論是哪種際遇,都幫助我更加了解自己。





G. L(希臘人的好朋友,人類學研究者)





延伸閱讀:



課程報名:michaelchen.sw@gmail.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