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需要什麼配備,還是那句老話,知道你是什麼,你才能知道你要什麼。
參‧劍、鞘、穗:
提到GR系列的外接裝備,首先浮現在使用者腦海中的應該就是外接觀景窗了,我試用過GV-2,那真是不可思議地亮,再加上體積也很小,裝上去後是可以好好享受拍照樂趣的配件。
不過這個價格也是不可思議地貴,現在台幣報價5000多左右,非常驚人。GV-2我只用過半分鐘不到,因此對細節不太瞭解,GV-1我比較清楚些,這東西也不錯,不過裝上去的視野只剩80%,如果換成3:2模式的話可以到90%,對於在意取景精細度的我來說,沒有超過90%的話,我是不太滿意的。(我慣用的SLR和DSLR都是100%的視野率。)
GV-1或許可以說是針對GRD的液晶螢幕所做的補救措施。眾所周知,GRD的螢幕很爛,在太陽下幾乎目不識丁。這時GV-1的功效就充分得以發揮,但GRD2的螢幕則改進許多,改進多少呢?我今天一邊騎車(行進中)一邊拍,以下午三點的太陽來說,還可以辨識八成,所以我覺得在太陽底下的辨識度大為提高。因此外接觀景窗的實用度下降。不過GV-2的體積縮小,加上懷念的觀景窗,因此要不要購買,就看你的錢包支不支援外接觀景窗了。
套筒與遮光罩:這個東西我本來沒打算購入,不過考慮到套筒可以檔下外力衝撞的第一擊,因此有想過要購入。至於遮光罩的話,常在大太陽底下拍照的朋友也許會需要。不過如果考慮到要外接濾鏡的話,爆這組可說是別無選擇。
閃燈:有原廠出的閃燈,不過那非常難買,一般用戶應該不會特別為了GRD2買專用TTL閃燈,而是拿原有的閃燈來用,不過聽說GRD系列對其他廠的TTL閃燈支援度低下,這點倒是要注意。(有網友指出580Ⅱ不支援。)
外接閃燈當然是大一點比較好,不過各系統中級以上閃燈裝在GRD2上就會翻車,遑論頂閃。雖說如此,不過我還是常常裝著GN50的單點閃燈到處走,因此這時就需要背帶了。
外接鏡頭:21mm和40mm兩種,要注意裝了40mm的話非常容易出現耀光與鬼影,至於21mm的話,感覺良好。
背帶:最先買了里寇原廠的背帶,不過這種固定式背帶顯然會阻礙相機的機動性,因此選購了豪華版專用皮背帶。雖然說這條很貴,(而且貴還是其次,最無奈的是台灣買不到。)但有錢又有機會的話,這是我最推薦入手的配件,之後在友人的協助下,由日本帶回一組。
豪華皮背帶的價值不在皮製,相反,在於可以快速切換背帶與腕帶的快扣。這個快扣,背包店老闆說是YKK的,非常穩固。而選用豪華背帶的價值不在炫耀性,而在機能性,雖然這樣有點奇怪,但以機動性而言,這才是最大的價值。(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最大的功效就是我爽~)
至於相機套,我已經買到第三個了……老實說這相機的套子非常難以選擇,如果你有全裝備的話,那就必須準備全裝的套子和輕裝的套子。我雖然是輕裝使用者,不過我的相機有加背帶,而一般的小相機套都是將相機縱入套子的開合方式,但這樣會卡到我的背帶,最後找到一個富士的橫入相機套,型號是「SC-CI 5」(網路上寫「SC C15」是錯的),當然可以裝富士相機,也可以放G7和G9,因為G系列很大,因此我以為放GRD2會有空隙,但令人意外的是GRD2放進去非常貼身,貼身到讓人覺得G9怎麼塞得下?
如果你也裝了背帶的話,那這個相機套也推薦一併入手,而且最大的魅力是非常便宜,一張鈔票都不用就可以入手,有裝背帶的朋友,強力推薦!
當然這也是有缺點的,首先是容易進塵,而且理所當然地保護性不佳,但以橫入式開合與這種價格來說,絕對是首選。但我也認為,一定還有更適合的套子,只是我沒發現而已,如果你有認為更適合的相機套,歡迎與我分享。
最後來談一下配件的必要性,如果你是希望把自己的相機養成全功能的話,那麼以上的配備都可以考慮入手,甚至可以外加紅外線濾鏡,不過這樣可能會破四萬台票。
像我是把這台定位成snap特化與「專業隨身機」(里寇廣告詞),因此多餘的裝飾品我通通不要(也買不起)。所以,在購入昂貴的配件前,應該要好好思索自己的用途,千萬不要因為看起來很帥就貿然出手(追求華麗度與富人例外),以免買了以後讓配件常駐防潮箱或抽屜。
以上是2008年01月,剛入手時所撰,現在已使用大半年,我就來講講我的最終配備吧。
首先是豪華皮製背帶,效果絕佳。
再來是套筒,套筒大約於三月底購入,購入的直接原因就是需要保護性與遮陽能力。而爆了套筒組,自然就要外掛保護鏡,關於保護鏡的選擇,也在「保護鏡」中提過,現在這時代需要的MRC(Multi-resistant coated),千萬別買到RC產品。
爆了這個後感覺很好,但問題來了,體積大幅度增加,因此原有的包包就不能用了。
所以是相機包,。經過多次更換後,我的最終相機包改用NG的小包,型號就不多提了,總之是可以放入GRD2+套筒組(遮光罩反裝),但問題在於要側入,也要是把相機打直塞入,而不能橫向平置。為此,我只得把背帶由橫組改為直組,如此一來,穩固性的確低下,走路時也增加許多撞擊的機會。
而且NG包+GRD2套筒組的配置,已偏離最初所設定的snap特化專業隨身機等功能,但反過來說,利用NG的掛包性質,將相機包直掛於頸,戴上呆呆傻傻的觀光客笑容,握著一台小小笨笨的黑色相機,哇喔~~~!
您瞧,一個在呆北參觀的死觀光客形象是不是躍然紙上?
不過不可否認,我的GR全裝後,體積過大,三月後已大幅減少出勤次數。原本以為只不過是個套筒,不會增加什麼體積,不過有套筒後就要換包包,換相機包後又要換更大的背包,換更大的背包後就會更重,更重之後就會不想出門,不想出門就不會有照片。
想必各位機友應該很熟悉這樣的流程:想買個大光圈,買了之後發現這光圈全開太軟,所以要找強化版的大光圈,強化版大光圈找齊後發現太重不想帶,只好搜尋輕量鏡頭,發現萊卡跟你招手,不對,是你自己撲向萊卡!然後就……
呼,這就叫殊途同歸。
總之以這樣的配備而言,算是保護性十足,雖然犧牲了機動性,不過我覺得這項交易值得,畢竟相機元年要好好保護,接著次年與三年,都有不同的配法。就像水果一樣,要熟透了有最好的味道,我預計再一年,就可以發揮出我心目中GRD2的真價。
關於需要什麼配備,還是那句老話,知道你是什麼,你才能知道你要什麼。
萊卡鏡頭看似小 其實很重. 有人說那是因為整個是金屬做的,
回覆刪除我的菜絲也是金屬做的, 都沒沉成那樣. 我用的還是小型的50mm Summarit 裝在M9上 我脖子差點沒當場被砍斷...
他的體積 只是個幻覺
重量跟一管大的DSLR鏡頭根本沒兩樣
數位化後為了邊角失光的問題
鏡頭基本上都很大一個了
萊卡自己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為了維持小口徑
只好搞了個啥6 bit coding的鏡頭系統
讓機身判斷邊角失光的程度再插補
(等於沒解決問題)
老友,看了你的說明讓我更加深要外出取材的決心。
回覆刪除哇! 難得在網路上講徠卡的壞話沒被公幹到死.
回覆刪除那我就多講一點...
基本上這玩意就跟GRD2一樣, 有許多被幹到死的缺點(當然也有優點)卻意外被捧上天. 徠卡更是權威 任何幹他的人還會被圍攻到死說你根本不懂相機. 聽說在台灣買單眼是不能試玩的,
所以很多人其實根本連來卡都沒看過一眼, 就以為M9是史上最強相機了. 還有很多人覺得M9可以當隨身機. 幸好美國這裡到處都可以試玩來卡...
我一開始也以為M9很小 打算出清所有裝備全部換成徠卡. 進行裝備輕量化. 可是看到他第一眼就軟了. 基本上跟單眼一樣大, 只是薄了一點(因為沒有反光鏡). 但是那個測距儀和取景窗玻璃的重量, 我想不會小於反光鏡+五稜鏡. 比E-PL1大號的相機, 應該不能算隨身機吧
鏡頭很小很可愛. 我一看到就愛上這精巧的玩意. 可是很重,
Summilux級的, 不亞於Nikon 24-70的重量. 我猜他鏡頭能做到那麼小, 應該是用了特殊材質的玻璃. 聽說來卡愛用高折射率玻璃做大光圈鏡頭. 我想這種玻璃質量應該很大, 才會重成那樣. 老實說鏡頭的金屬外殼看起來很cheap 蔡司的比較好看.
然後來卡當然要配個很高尚的皮製相機背帶, 很細的那種.
我們都知道接觸面積小壓力大, 這是為什麼減壓背帶都做得很寬大. 然後那個重量加上那個細皮帶, 我差點人頭落地...
電子性能不用說了. 零分
光學性能呢? 取景窗很小, 我這種近視看的很難過. 框線誤差大. 疊影區? 暗一點或者大太陽底下基本上就看不見了.
跟Zeiss Ikon相比
簡直是垃圾
Zeiss的又大又亮, 疊影區就算很暗的室內和大太陽底下也沒問題. 就好像Leica Minilux的取景窗基本上就是一顆綠豆那麼大. 還是被炒上天.
出的照片呢? 噁心.
去Flickr搜M9出的圖巴. 十之八九散發一種詭異的青色. 整張照片發青阿!!!我覺得他的sensor根本有問題...
如果你堅持那就是來卡味...
鏡頭素質.
基本上是一般Nikon Canon鏡頭2-3倍的價錢.
但是不代表就是Nikon 3倍強.
其實那價格不過就是反映出 手工+限量+德國製
的成本罷了.
這個公司就是靠吃老本撐著.
不去改良相機性能. 只會搞些鈦金屬紀念版. 愛馬仕包皮紀念版. 改不了邊角失光問題. 只好靠機身後製.
玩了一下午. 我跟我女朋友都覺得這玩意賣這種價錢實在是...
片笑ㄟ!!!
不像D3s 一整個順暢
不像Zeiss ikon 滿滿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