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媒體問題的根源


R0010119.JPG



這些大報之所以成為大報,從來就不是依靠新聞品質,而是新聞之外的力量。







    
「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沈;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


研討會中,我突然想起了這句話。這是漢代哲學家王充在《論衡謝短》中起首的名句。漢代乃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年代,但王充對胡言儒術的傢伙不以為然,因此立書《論衡》,對當代的偽學者偽專家進行猛烈的抨擊。


   
翻開這本書,光看篇名就可知王充的戰意高昂,如:〈論死〉、〈紀妖〉、〈定鬼〉、〈言毒〉、〈薄葬〉、〈譏日〉、〈問孔〉、〈刺孟〉等篇章。事實上,在漫長的中國思想史中,貨真價實能稱得上思想家的人不會超過一打,他就是其中之一。


   
〈謝短〉是《論衡》第三十六篇,謝音意同「敘」,本篇主旨在探討「儒生」與「文吏」的關係。儒生以當代的術語來說,就是學者;文吏的話,就是行政官僚。當時的狀況是儒生與文吏交相指責,認為當代環境的惡劣是對方的錯


   
不過,以王充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學者只會死讀書,用一套僵化的理論想解釋這個世界的發展,無異陸沈與盲瞽;官僚則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社會毫無貢獻


   
關於儒生,他提到:




夫儒生之業,《五經》也,南面為師,旦夕講授章句,滑習義理,究備於《五經》可也。《五經》之後,秦、漢之事,不能知者,短也。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然則儒生,所謂陸沉者也。《五經》之前,至於天地始開、帝王初立者,主名為誰,儒生又不知也。夫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五經》比於上古,猶為今也。徒能說經,不曉上古,然則儒生,所謂盲瞽者也。


   
「盲」是看不見的意思,「瞽」是瞎子,因此盲瞽指不辨是非者,這很好理解,但問題在於「陸沈」。一般而言是說「愚昧」,不過此意與盲瞽重複,實然王充意非指此。



   
《莊子馬蹄》:「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這個陸念「六」,意為「跳躍」,若以此釋「陸沈」,那便迎刃而解。這種宣戰的口吻,倒符合王充一向的筆調。



   
接著回到正題,昨日參加「報禁解除二十年」年研討會,老實說,在當今這種媒介環境裡,這個研討會的意義重大。



   
當代臺灣媒體環境惡劣可謂有目共睹的事實,媒體企業的說法當然是大環境不好、全球景氣不佳之類的,但捫心自問,身為研究者的我們,能接受這種說法嗎?



   
與媒體連番倒閉的狀況相伴的是,媒體公信力每下愈況,按照昨天所聽到的數字,臺灣媒體公信力已經剩下百分之一



   
在媒體一片哭爹喊娘地叫窮聲中,我們更該注意的是,媒體公信力破產的問題。先別談什麼公共領域或是公民社會的崇高理想,最基本的假設是,媒體是資訊提供者,而讀者、觀眾選用媒體,正是為了獲取正確資訊。倘若媒體造假成性,那麼,當今成果是否自取滅亡



   
當今媒體問題,孰令致之?誰實為之?在本場研討會中有相當深入淺出的分析。



   
很久、很久以前,曾經聽過一種說法,叫做「文人辦報」,但當今對於媒體的稱呼,多半稱記者為「腦殘」、「忌(妓)者」,稱整個行業為「公害」,事實上,更難聽的稱呼也有,也更多,只是不方便在這裡明說。



   
那麼,何時開始,臺灣的媒體成為亂源呢?



   
一種通俗流行的講法是,最早是壹週刊登台,接著是蘋果日報在台創刊後,這種劣質媒體文化開始大放異彩。



   
果真如此?



   
白曉燕案的頭版斷指(中時)、記者擅自模擬白曉燕的心聲所寫的「報導」(中時)、璩美鳳光碟案(獨家)、涂醒哲事件(聯晚)、新二二八(中時)、頭版咒死抗SARS醫生(中時)、少林棒球(中晚)、瀝青鴨(TVBS)、腳尾飯(TVBS)、周政保(TVBS)、趙建銘鑽石(聯合報)......



   
事實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灣媒體的亂象不是從2003年開始,也不是從2001年,是更早,早在解嚴前就開始了



   
戒嚴時期,中國國民黨政府掌控媒體,媒體沒有說不的自由,在這種狀況下,只有親國民黨媒體和遠國民黨媒體的分別,親國民黨媒體中,又以聯合中時兩報為最,因此不但報業高層進入國民黨權力核心,成為中常委,更取得執照,成為報團,學者稱這種模式為「侍從報業」。



   
解嚴前後,當時社會上爭論著要如何開放?獨立報業要求逐步開放,他們所持的理由是,兩大報有財源以及通路優勢,若貿然開放,則兩大報會以價格戰、促銷戰、廣告戰壓垮他們。



   
但兩大報則以「新聞自由」作為抗辯,認為現在進入「民主」時代,應該要一次到位、全盤開放。



     
中國國民黨的選擇在漸進開放與全盤開放中選擇後者,但是這種開放與其說是自由化地不加限制,不如說是自暴自棄地放棄政府規劃政策的責任。此外,關於兩大報的新聞自由說,也有學者認為是「新聞自由」,因為這是以「新聞自由」作為包裝,掩飾其營利本質,再者,審視兩大報在戒嚴時期所呼告的「新聞自由」,更是歷歷皆然。



   
一開始,兩大報團挾著政商勢力,在限印政策解除後,全臺擴張,一躍成為臺灣的「百萬大報」(自稱的)。



   
承平一段時間後,面臨港媒的競爭卻兵敗如山倒,何也?



   
林麗雲認為,因為一開始這些報紙的強勢地位就不是靠自己打下來的,而是靠黨國施捨的,因此這種「報業王國」,充其量不過砂上的樓閣爾爾。例如華文報業中最長壽的中央日報,解嚴前是臺灣第一大報,但這種「光榮地位」卻不是以光榮手段取得的,中央日報能如此高人一等,乃是其他競爭者都被迫下跪之故。



   
因此中央日報在政黨輪替後,不再獲得各政府機關訂閱,勢力便迅速消退,戒嚴時期第一大報,而今安在哉?



   
事實上,解嚴前的大報是以喝令獨立報下跪以取得其大報地位;解嚴後則是以參與政治鬥爭與大打黃金戰(促銷戰)而取得。這些大報之所以成為大報,從來就不是依靠新聞品質,而是新聞之外的力量。



   
一旦公民厭倦政治鬥爭,一旦報業無力提供贈品,再加上蘋果的競爭,這個行業如春雪消融般覆滅,也就不令人意外了。有趣的是,各臺灣媒體視之如毒水猛獸的蘋果日報,卻是實實在在地和臺灣媒體來場新聞內容的競爭,對於從來沒認真於新聞內容的臺灣媒體,勝負早已注定。



   
但是。



   
讓蘋果日報這種媒體成為臺灣唯一的主流媒體,也是令人感到錯愕之事,這方面,與會的羅世宏建議政府應該要擔負應有的責任



    
是的,政府在二十年前,因為歷史、政治等因素放任市場自生自滅,將公共管制的可能性完全抹煞,短時間內讓兩大報獲得利基,但以歷史的縱深來看,兩大報在當時已埋下自滅的引信。



   
趁此時節,也許我們可以師法北歐經驗,北歐不但對報業進行公共管制,甚至還對報業進行補助,例如採訪補助、發行免稅,甚至是直接補助等等,這些補助的用意,並不是政黨置入性行銷,而是要保障人民多元化的接收權。


   
當代媒體亂象的成因,是學者與業者所共同關心的,但媒體現象不若元素分析,只要有良好、準確的儀器進行交叉檢定,就知道其成分組合。只是看這兩三年來的現象是不夠的,如果要真正瞭解當代媒體的問題,就必須回到歷史結構中探索。



   
回到歷史結構探索,這是一句簡單的話,但要深入時光隧道中一探究竟,又是何等複雜?特別是在舊時代資料被中國國民黨政權有計畫銷毀的狀況下。但無論如何,這總是一個發端,若能集結對新聞史有興趣的師生,那我們就一起墾荒;若否,那我們就成為這條荒僻之道的先行者,替後人開路。

  







延伸閱讀:
還不知道陸沈是什麼的讀者,仔細一看本文有陸沈的現代版喔~‎^.&l;

資本主義下的「新聞自由」,是不是很相似?

英國新聞自由考(九):自拍、自殺的新聞自由
做出這種「報導」的電視台,有何顏面繼續立足台灣?

公害之說,詳見本書

昔時中時,可曾忠實?
所謂早期台灣報業正派經營,純屬虛構。


台灣新聞自由考(七):民黨報人
本文可見中國國民黨報人對本國新聞自由的天大貢獻。




---

1 則留言:

  1. 《釋名.釋地》陸,漉也,水流漉而去也。

    《莊子.則陽》仲尼曰:「是聖人僕也。是自埋於民,自藏於畔。其聲銷,其志無窮,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子路請往召之。

    《論衡.程材》論者多謂儒生不及彼文吏,見文吏利便,而儒生陸落,則詆訾儒生以為淺短,稱譽文吏謂之深長。

    《論衡校釋》「陸」、「落」雙聲,猶言「沉淪」也。

    陸沉,陸落、落沉,是賢者隱於市?不,其實沉淪,是墮落。

    回覆刪除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