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眾聲喧嘩‧巴賀金?


 
SAM_0171



 何謂眾聲喧嘩?菜市場裡是否就是眾聲喧嘩?

                                       寫了一堆毫無價值的論文互相引用積點,是否就是學術貢獻?












      在台灣,巴賀金的人很多,巴賀金的人卻極少。



    此話怎解?亦即,我們搜尋文學與傳播相關學門的論文與著述,可以看到很多文章的標題是這樣的:「以巴賀金的X理論來看Y」。X可能是對話論嘉年華論複調小說論,甚至是傳播界最「熟悉」的「眾聲喧嘩」。而Y則是各式被研究的客體,例如電影、小說、音樂,甚至是傳播學界。


    但這種社會科學式的研究進路,若XY式的應用思考,不一定能掌握到巴賀金思想的要義。若我們對巴賀金的學說及其夫子自道有一全面性的理解,我們便可以發現,巴賀金的理論充斥著「拒絕被使用」的張力,從拉伯雷看到杜斯妥也夫斯基,從笑的嘉年華到複調的小說觀,巴賀金以綿密的歷史軸線交織著雄辯的說理,構成了他複雜的思想。
 


    這種哲學性、文學性、歷史性地人文學科說理模式,在本質上就充滿拒絕被單一定義,拒絕被模型操作的美學。


    但隨著巴賀金一再地被發現,從東方散播到西方,最後再輾轉回到東方,讓不同學者、不同流派去定義他,反而讓巴賀金的真面目變得模糊起來。特別是晚近的台灣,巴賀金隱然成為一股顯學,從電影、文學、創作,乃至於傳播都探討到這位思想巨擘,原因無他,因為巴賀金——




太好用了。


    沒錯,他的學說太好用了,舉凡複調、複調小說、笑、嘉年華、互文性、外位性、超語言學、作者與主人公……每種說法都言之成理,因此,要做的只有透過巴賀金的理論,去解釋某種現象管他會不會發生削足適履、買櫝還珠的現象。

    但這種作法,與巴賀金眼中,那個過往,受作者操控的主人公有何兩樣?所差別者,乃在於,這種便宜行事的作為是受他們想像中的巴賀金控制,而非作者控制。


    筆者以為,我們研究巴賀金,應該從他研究方法的突破作為切入點,也就是說,他認為過往千年的小說觀都是單音獨白的,而自(被巴賀金發現的)杜斯妥也夫斯基之後,才有複調小說的出現。


    也就是說,這種研究方法是將過往被視為「全部」的小說觀,從統一的寶座上給拉下來,把自己的觀點,透過縝密的說理說服,讓讀者相信,其實,小說的研究還有另一種進路,也就是說,在小說研究的表層外,還有被隱匿千年的裏層是應該被研究的,如此,便將小說研究的領域瞬間擴大了100%。


    不只如此,在關照巴賀金某一側面的理論時,我們也必須回溯他的思想主軸,以本文為例,本文考察了巴賀金的思想主軸為對話與溝通,因此,在進行複調小說的分析時,能看到與傳統研究不同之處,傳統研究向來對小說內部的角色對話有興趣,但本文指出,根據巴賀金的哲學思維,「複調」的最大意義並非是角色之間的對話,而是作者與主人公之間擁有對話、對位的關係。


  固然傳播學是「借火」的學科,但不套理論就不安的狀況,正足以反應空虛的理論紮根。

2 則留言:

  1. 今天重新讀這篇文章,但...眼睛突然被照片吸引了過去。

    感覺在記憶中有幾分眼熟的場景...?

    回覆刪除
  2. 沒錯,你的確看過這個地方......

    但是那忌諱的惡名還是不要說會比較好

    回覆刪除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