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率零,乘以天文數字後的結果,依舊為零。
敗文成武德一統江湖的馬英九總統所賜,就業崩壞後的台灣,投考公職已成就業顯學。
一般補教業的論點當然是鼓吹同學多報多保佑,其理甚明──愈多考科、愈多收益。
但本文要告訴考生:以上榜率為考量,新聞類高普考只需擇一報考。
乍看之下與常識與想當然爾的論點悖反,然而仔細推敲,一切都合情合理。
(一)先勝,而後戰
首先就錄取後的規劃來說,就算意外高普考均上,考生也只能擇一,所以多考是無意義的。
當然,這是以「確實錄取」的心情去報名的,然則讀者見此必然困惑:「要是沒上呢?」
但,這不該、也不能是問題。因為參加沒有希望的考試,本身就是浪費;易言之,必須帶著確實錄取的實力與信心進考場。匱乏這兩種元素,就算以考試的量(多年重考、高普均報)來充數,也沒有機會。
持「以量取勝」想法者,認為再低的錄取率,只要以高額的量來填充,必然在某次會擊中或然率的核心。
就數字而言,完全正確。
但考試不是擲骰子,不會有多考幾次就中這回事。
錄取率零,乘以天文數字後的結果,依舊為零。
一般常見的「皇天不負苦心人」模式,固然表面是「多考幾次」,但實際上是在挫折中緩慢累積實力,最後抵達彼岸。只是忽略核心要旨的觀眾,卻誤認為成功能以量取勝,這是見樹不見林的錯誤觀察。
第一個要告訴讀者的觀念是:勝者先勝,而後戰。
亦即,決定考試的勝負是實力,而非報名費。
要花長時間摸索、累積出足夠的實力;或是請歐老師指引方向,迅速抵達終點,這是考生的自由。
(二)逐兩兔者
更實際一些,我們觀察高普考的考科,發現極其類似,那為何提出「擇一報考」的觀點?
這就是關鍵所在,因為仔細分析題目可見,兩者僅「考科」相同,但「考題」完全不同。聽來也許不可思議,但有過研究所考試經驗的同學應當能領略差異。
若考生對大相逕庭的考題存而不察,就不能以正確的方向汲取知識,進一步論,考生按照自己想當然爾的方向準備,自然左支右絀。
第二個要告訴讀者的觀念是:逐兩兔者,不得一兔。
若想進一步理解「考題」與「考科」的差異為何,下學期(九月中)請參加敝人的免費講座(台北與高雄兩場),將具體解說看似相同、實則不同的微妙差異。
有意者請在本文留言,留下您的信箱以便回覆,當然,資料不會公開。
延伸閱讀:
先勝,而後戰為何應向我學新聞傳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