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攝影班同學心得(五):我所瞭解的自己



</span><span style=




雖然拍照只是興趣,但興趣不代表可以隨隨便便虛應故事認真投入一定會有回報的只有在真正想學習某件事情的時候,那個東西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










本文為2013春季攝影班同學心得。



承前閱讀:


D.C (上班族):
回顧三個月的攝影課,印象最深的為:清明特別版之三星解密


先前看臉書或他人照片PO文,大都是懞懂的按讚,其實並無閱讀照片的能力(分辨何謂拍得好失敗的影像)


相對的,可能因為他人按讚,就自我感覺良好自嗨… > 小愚蠢,進而檢視自己的照片不易找出進步的空間!


透過老師的解密,學習透過照片去體會攝影者為何而拍?(多些時間思考及觀察而非盲拍),並從他人的作品中避免犯相同的失誤


拍照對我而言,一直是記錄生活的工具,卻不曾想過,可從中去內視、瞭解或發現另一個自己,上完歐老師的課後,覺得攝影多了個功能,挺有趣的,希望藉此,自己能多賦予影像生命力及朝照片直出的境界加油咩。




***



C. H(護理師):
跟上過其他攝影班或有攝影基礎的同學不同,我一開始來上課的動機就真的只是因為我有一台相機但我不會用,所以我想學。


也許是一開始的動機不同,來上攝影課是我出社會後,我第一個學跟我專業領域完全不相關的東西,但這對沒有什麼嗜好、興趣的我來說,其實很重要


而且比起被強迫要去上的英文課,上起攝影課格外的覺得輕鬆愉快,即使我上兩小時的課但也要花兩小時坐捷運來回,而且每次都不小心在捷運上站著是閉目養神、坐著則是點頭如搗蒜,即使如此,但我仍願意做這樣的付出。


我覺得上課之所以有趣跟老師用心的課程安排有關,一開始先從如何購機開始,讓人覺得攝影平易近人,也讓我們知道,不管買什麼東西,你大可以灑錢說我就是有錢闊少爺,但也可以思考,聰明購機。


上課如果先從買相機開始,就不像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什麼是WB、色溫、什麼是銳利度,來的這麼冷冰冰跟有距離感。讓我們覺得攝影是有趣而且人人都可以學。從而再到相機的名詞解釋、認識相機再到ISO、光圈、快門等等….,漸漸深入攝影這門學問。


此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堂課都有有趣的名言,例如小別,勝新婚、豬殺了不要省醬油、得魚忘筌、買錯比買貴更虧錢等等….,這也是學攝影以外得到的收穫,但這些名言不僅僅用在攝影,也與我們生活、處事態度息息相關。


此外,因自己從事護理工作,在這封閉的醫護環境裡,聊天三句不脫離:今天病人怎樣、醫師怎樣、護理長怎樣怎樣的環境裡,我終於有機會可以認識不同的朋友,聊聊非醫護的東西,對我來說也是額外驚喜的事。


在這三個月上課期間,都會有同事莫名的關心(妳又要去上課了喔?下班那麼累,不回家睡覺搞些有的沒的幹嘛?或是說:學那麼久,到底拍照有沒有變厲害?),但對這樣的付出,雖然現在的我不能拍出什麼曝光正確的照片,但我可以看到自己的改變。以前照相也許就是Auto然後把想要的都塞到框框裡,再按下快門。但現在要照相我最少最少我知道要用auto不如用p,在按下快門之前我會已經懂得思考


最後引用老師上課宗旨,我因為上攝影課這小小的改變,而有大大的不同




***

D.C(上班族):

本期課程就到今天歡樂的照片分享會結束啦~有別於一般"老師教你這樣拍"之類的光圈快門構圖課程,這門課是從美學角度下去思考、分析畫面的構成與光影之間的互動,真的是受益良多


我絕對不會說上完課之後攝影眼大開,相機後面的腦袋構造完全改變這類的鬼話。但是,上完這門課之後,確實有些事情在改變。至少,我開始思考要怎麼看了。


怎麼想決定怎麼看,怎麼看決定怎麼拍



</span><span style=


這張是去年底第一次到新山夢湖,拿著剛入手的鏡頭很興奮想要把看到的一切拍進去。湖面很平靜,倒影可說是一清二楚,那時候注意到的是倒影與本體的對稱性,因此把水平線拉到比較偏中央的部分,但又不是完全二分法,左邊人工造景有點小,山上的樹有點過曝,水中的倒影張力有點不夠。


</span><span style=


今年5月底再一次到新山夢湖,仔細觀察水中的倒影候拍下這張照片。遊客雖然不是主角但也是點綴的一部分,捨棄了原本左半邊沒人使用的婚紗布景,把畫面稍微偏右移一些,讓湖面看起來更大,再把水平線拉高,使得倒影更加完整


在拍攝第二張的時候,我很清楚地知道我要的就是倒影這個主題;而如果要把想法付諸實行,以前可能需要多拍幾張來比較,而現在大概是頭一張測光,第二、三張完成,按太多次快門的畫面通常是我還沒想清楚要表現的是什麼。


另外一件事情是把過去的照片拿出來檢視。其實這個動作在每次整理硬碟時都會進行一次,而就只是看。最後幾堂課在講述拜占庭時期文藝復興時期[1]的畫作風格、背景、故事以及畫面中的光影、技法等,都說明了一個人的風格養成是有脈絡可循的。也因此回頭看自己拍攝的一些風景、街景照,再用比較嚴格的眼光去審視後,是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哪裡不足的。


雖然拍照只是興趣,但興趣不代表可以隨隨便便虛應故事認真投入一定會有回報的只有在真正想學習某件事情的時候,那個東西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




***

L.H (系辦工讀生):
攝影文化論課後心得攝影的縱深


不管在網路還是實體書店,暢銷的攝影書籍不外乎三大主題正妹、風景、器材指南。多數台灣人的攝影觀念中,認為所謂的攝影專業就是要「拍出漂亮的照片」,但李威儀認為,除了器材、光學理論、美女、生態、風景之外,攝影同時也是創作思考、藝術表達的媒材,但後者被討論得太少,反而讓台灣人的攝影概念被嚴重窄化。


李威儀指出,所有暢銷攝影書都是在「教人拍照」,卻鮮少有書籍教人「閱讀照片[2],而這正是台灣攝影難以累積文化力量的原因。「我們處在一個影像爆炸的時代,大家都是創作者,觀眾卻消失了。我們不缺影像,反而缺乏去解讀的人。」






HCB系列結的緣


在上這堂課[3]之前,其實就看過老師的blog了,不過和大多數人相反,我是先看新聞學[4]才知有攝影布列松(HCB)系列文出來的時候只有草草略過,沒特別感覺。我喜歡一個說法,叫做緣時──你與某個人事物可能擦身過無數次,但不曾交會。直到時機成熟了,你準備好了,美好的事物才會向你敞開,你們才遇見彼此。會報攝影文化論大概就是這樣的機緣。


因為對我而言,我雖不懂攝影,但我看過令我驚豔的攝影作品,它們讓我知道攝影不只是修圖後的真實荒漠、也不只是懸浮於消費氣泡中的淺根物種。那什麼是攝影背後更深層的東西呢?在淺碟型文化中,我又該如何尋根呢?抱持著這個困惑,攝影文化論適時的出現。


但我內心還是游移的,但在重新細讀HCB系列的文章後,我覺得這課程是值信任的,因為HCB系列文點出了「全觀性攝影」的必要性,以及史識對攝影師來說,有多重要。



除魅後的Susan Sontag


我想如果不是細讀原典的課程,我想Susan Sontag的論攝影,應該也是只知其名但始終緣慳一面吧!而且也因為老師的上法,我才得以與載譽天下的Susan Sontag拉開距離,將她請下神壇,持平地看待他的作品,將《論攝影》當做是一本可以對話或與之爭辯的書。此外,傳記史與社會史的雙進路,也可以避免某種常見的「名言錦句閱讀法(教學法)(也就是認為教某個攝影大師說些什麼,就掌握攝影學真諦了)。對比Susan Sontag 前後期的作品,讓我們理解到作者也是會隨著時間改變的,掌握思想的演進與轉折,可能比一味背誦「攝影聖經」的教條更有助益。


媒介史與藝術史的共舞


Susan Sontag的書到媒介文化論,如果說有什麼以一貫之的主軸,我覺得就是歷史感。尤其是因為老師的專長是報業史與媒介史,再加上會適時地補充藝術史的脈絡,從技術條件重解藝術的演進對我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觀點 (像是油畫的例子)。口頭講授上,老師舉的例子也十分生活化與淺白,上至藝文下至網路用語,無不可以信手拈來,但對同為人文社會背景出身的我來說,我深知要把艱深厚重的理論概念講得如此淺顯生動,並非易事


整體而言,雖然有時會不自覺的超展開話題,但課堂的氣氛就是一個兼具知性與歡樂的小型讀書會,也是工藝青年轉職成文藝青年的大好機會()[5]




延伸閱讀:


 現正招生中!


修行在個人(六):Doing nothing is doing ill

HCB

妾髮初覆額

所要自己

相遇與離別的行星():瞭解自己





[1] 教師註:課綱請參考〈進階攝影班課綱(前)
[2] 教師註:下學期將開設〈影像分析〉,教導各位如何閱讀相片。若以通俗雜誌中的內容比喻,約略似「從相片看個性」專欄──當然,無論正確度或理論性,都是雜誌無法比擬的。
[3] 教師註:課綱請參考〈攝影文化論課綱
[4] 教師註:本網誌為專業新聞學教學部落格
[5] 教師註:下篇可見轉職後的工藝青年心得。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