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紀實攝影,同學一時之間想到的可能是拿著RF相機穿梭人群中,冷靜記錄事件的攝影家,這當然沒錯。但我們在這裡要介紹日常攝影的紀實性,其實一般所稱的「隨拍」(snap),自然有其內蘊的紀實性,然則我們如何將隨拍晉升為紀實?
指定閱讀:
郭力昕(2013)。《再寫攝影》。台北:田園城市。
Rothstein,
A(1986).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Waltham: Focal Press.
李文吉(譯) (1993)。《紀實攝影》。台北:遠流。
一、《再寫攝影》
《再寫攝影》是作者繼《書寫攝影》後15年的力作。
若同學有讀書的習慣,當知本地書店「攝影類」書籍絕大多數為技術類操作手冊,從說明如何使用相機到各類影像、器材聖經至以雙溝(乳溝、股溝)為主的「人像攝影」,可謂琳瑯滿目。
但論及攝影藝術、攝影文化之書籍可謂鳳毛麟角;縱有,也多為翻譯書籍,對本地讀者來說終究不免隔靴搔癢之憾。而《再寫攝影》則以本地文化現象為主要評論標的,透析台灣影像市場的失語現象。
二、《紀實攝影》
在台灣,無論是新聞攝影或報導攝影均非主流。
這也難怪,一個以雙溝與修圖為尚的攝影界,很難理解真實的力量。追本溯源,攝影的根源,來自於自身的證據性格,亦即攝影的歷史有多長,紀實攝影就走多遠。
說起紀實攝影,同學一時之間想到的可能是拿著RF相機穿梭人群中,冷靜記錄事件的攝影家,這當然沒錯。但我們在這裡要介紹日常攝影的紀實性,其實一般所稱的「隨拍」(snap),自然有其內蘊的紀實性,然則我們如何將隨拍晉升為紀實?
關鍵就在攝影者的意念。
三、課程目標
政大新聞所在2013年曾考過鄉民用語:「沒圖沒真相」(敘述略有不同)。但如老師這種曾從事新聞工作者或新聞攝影者卻能瞭解,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沒圖沒真相、有圖有假象」。
流言半真半假,傳久了有可能會被消滅,但一張舉證歷歷的照片卻很難讓人不信。以攝影的角度來說,單只是一張照片,無法梳理出完整的意義,因此必須文字加以定錨。再以新聞學的角度來說,圖說的文字,也能引導讀者思考圖像的方向。
易言之,我們將在這次課程釐清「真實」對攝影的價值與意義。
時間:
03.23(日)起,至06.22(日)止,每週日10:00—12:30。
地點:
古亭站周邊。
學費:
新生4800
舊生4300
攜新生者各折500
03.16前新生報名,以舊生價計
附註:
為求最佳效果,採小班教學,額滿為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