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卻顧所來徑(三):文藻至政大,帶我的不是高鐵﹑是歐老師





P6213534




跟著歐老師的腳步學習是件相當愉快的事,受益良多。若要提及他扮演的角色,我認為是指點迷津、撥雲見霧及教你思考,而這些皆是這趟學習旅程中非常關鍵的部分。









研究所入學考試心得分享

一、準備方法


(一)歐老師扮演的角色

考試期間,歐老師會教授你非常「基礎」的知識。


1.     前期──閱讀
前期是細火慢燉的階段。歐老師是以閱讀社會科學類書籍作為發展基礎知識的來源,並試圖讓你從其他學門的面向來看傳播。這麼做是為了讓你學習用鉅觀角度思考,以提升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


此外,他採取的是批判思考的教學模式,除了告訴你原本的知識所謂何物,更會讓你知道它可能存在的瑕疵、不夠嚴謹的地方。


2.     後期──寫作
在寫作練習的階段,你的寫作架構、思考脈絡、中文能力及標點符號都會成為他關注的焦點,他將協助你突破原本的盲點。寫作的目標則是:朝向「最少的理論數、最高的得分數」邁進,可謂是全然跳脫我過往的認知。


跟著歐老師的腳步學習是件相當愉快的事,受益良多。若要提及他扮演的角色,我認為是指點迷津、撥雲見霧及教你思考,而這些皆是這趟學習旅程中非常關鍵的部分。




(二)資料蒐集
蒐集資料的關鍵之處在於:判斷哪些資訊是你真正需要。此外,更要與這些資訊的論點保持適當距離,絕非全盤接收,以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1. 報紙
考試期間,我每天瀏覽五份報紙──《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及《台灣立報》,並將閱讀重點聚焦在報紙的第一版、論壇及讀者投書,閱報時間則是控制在1小時至1.5小時左右。


        在讀報的過程中要培養自己「比報」的習慣,這是一種思維的訓練,而且你會發現最有趣的是:同樣的議題或事件,每間報社切入的角度經常是截然不同。


        若是與傳播議題或是社會現象相關的報導內容,我會在圖書館記錄它們的標題(我習慣用平面媒體閱報),回家上報社網站找出電子版的新聞內容,將其張貼在專門蒐集新聞剪報的部落格,並善用部落格的標籤分類功能,它可以讓你更有系統地整理這些資訊,最後再用顯著的顏色標示重點或關鍵字,而這個部落格就會成為你個人非常重要的新聞檔案庫。


2. 雜誌
        我看的雜誌有《亞洲週刊》、《天下》、《遠見》、《商業週刊》及《新新聞》,特別是《亞洲週刊》,我認為它對議題的探討較有深度,值得推薦。


此外,《壹週刊》每期兩本的雜誌,其中一本是偏政論取向,它最前面的壹觀點其實有時會出現對社會議題深入分析的文章,也會試圖跳出藍綠的紛爭,或許看完會對同件議題有不同的觀感及視野,因此我平常也會翻閱。壹傳媒其實並非只有聳動的一面。


        因為有些雜誌在網站後無法看到全文,若我有需要雜誌的某篇報導內文,我一概影印保存。印出後再用螢光筆標示重點,或寫上重要的關鍵字,這麼做的原因在於:瞭解重點與重點之間的連結,是閱讀報章雜誌時重要的訓練環節。


3. 社會科學類書籍(非教科書)
        我認為閱讀社會科學類的書籍非常重要,這可以幫助你跳脫只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待傳播,因為學習用其他角度(社會學、歷史或哲學等面向)切入,才有避免讓自己落入狹隘思維的可能。


台灣的教育一向對教科書有種說不出口的狂熱,我並非要摒棄教科書的價值,而是「只讀教科書」或「只從單一角度看待某個事件」是一種極度畸形的學習方式。


        既然都到了研究所的階段,更不應該受到這個看似「約定俗成」的慣例給制約住,而是應該打開自己的心胸,試著用鉅觀的角度思量每件事情,這有助於你提升自己思考的層次。


就算你投考的學校沒有「社會學」的考科,我認為還是可以涉獵基礎社會學,這對你答題的深度或許會有幫助。畢竟,傳播領域確實向社會學借用了不少知識。


       在讀完每本書後,記得一定要記錄書本重要的論述或關鍵字,這些資訊都會成為累積自己筆記的重要來源。

 
4. 網站、電子報及期刊論文
        平常我也會定時瀏覽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媒體改造學社、傳播學生鬥陣、公視的有話好說等網站,以及一些期刊論文,這些都會成為我取材寫出自己筆記的參考內容。


不過,資料絕非以量取勝,而是如前述所言──你真正需要。因此,在考試期間學習取捨尤其重要。




(三)考題練習
我到了11月開始每週練習1篇新聞評論,共計4篇。透過新聞評論的練習,可從中瞭解自己寫作有待改善的地方,讓自己的文章能夠更符合社會科學的寫作,算是一種初步訓練,好為迎接接下來的考古題挑戰。


到了12月便進入寫考古題的階段,一開始心情真的相當苦悶,初期根本毫無頭緒,一天只有12題的進度。不過,這種痛苦的練習是為了要建立你寫作的架構及層次,寫了幾題後就會逐漸掌握考題寫作的技巧。


寫考題的原則上主要在於避免寫一堆旁枝末節的論述(除非考題要求),否則很容易落入無法收手的困境,關鍵是整篇寫作要有一個核心的論點,再順著它的概念往下敘述。



(四)屬於自己的筆記
這是準備考試的最後階段。我在1月份開始整合半年來的所有筆記,取材來源就是在「資訊蒐集」部分所提到的管道。


寫出自己的筆記不是藉由內容的多寡來滿足自己用功的想像,而是你認為真正重要的內容,功利一點的說法即是:考試可能會用到的資訊。


筆記的要點在於「架構」及「關鍵字」,這是比較容易記憶的方法,若只是抄了一堆長篇大論的內容,在沒有經過消化後就硬塞在自己的腦海中,很容易在考試的緊繃氣氛中讓腦袋一片空白。


最後寫出屬於自己的筆記,這份筆記就是你上考場時最重要的利器。



二、心路歷程

(一)為什麼讀研究所?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讀研究所的動機,才會有股穩定的能量推著你往前走。


現今有許多「讀研究所要幹嘛?」、「念完錢會賺比較多嗎?」或「碩士起薪與學士起薪差距愈來愈小(甚至是沒有差距)」的輿論,但其實研究所本來就不是職業訓練所,加上現在又是大環境不景氣的時代,它的「市場價值」當然不會有多大。


這種言論其實聽久也沒有什麼新意,可說是不攻自破,而且要拿到有些研究所的入場券確實也不容易,因此研究所對你而言究竟是什麼才是你要問的事情。我認為讀研究所就只有一件事,就是:可以/不可以、適合/不適合。


(二)反省與堅持
老實說,我過去是個沒有什麼學習熱忱的人,然而,在準備研究所入學考試的期間,讓我開始「重新學習怎麼學習」,並反省自己過去每個求學階段的學習方式,揚棄過去問題重重的讀書方法──視教科書為萬物、讀書一定要從第一章讀到最後一個章(結果永遠是第一章最熟)及寫筆記一定要抄一堆東西才甘願。


我在新聞傳播這個領域,找到自己過去不曾對學習有的熱情,這份熱情雖然伴隨著考試的成敗與否,但它確實是陪著我走到最後的一股龐大力量。


準備考試的這段期間心情的確很容易焦慮,但其實不太需要欺騙自己不要緊張、不要煩惱,而是應該好好學習怎麼和焦慮相處,並把這份焦慮轉化為推著你前進的動力。


在作息安排上,我每天還是保持8小時的睡眠時間,有時也會有別的活動,但是我把研究所考試當成這段時間最重要的事,甚至是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即使如此,我也沒有一天坐在書桌前十多個小時,我根本也坐不住,強迫自己硬讀並無任何益處,要思考的是怎麼達到事半功倍,所以讀書絕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是在於品質。




***




歐老師按:這位同學錄取年度並非今年,但由文藻考上政大新聞所的學生自創所以來應該也就只有一位,同學的背景在台政同學之中更顯特出,為免造成多餘困擾,因此留至今日發佈。


        把好學生教好,不是老師的功勞;能幫助被補習班唱衰、出身不被看好的同學進入國內最頂尖的新聞所,才彰顯教師的價值所在



        又,本回附圖由本攝影班同學,台大醫院林醫師提供,特此鳴謝。





延伸閱讀:
家教:新聞傳播類轉學考、研究所與高普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