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不要教太好,你要故意留一手或有些地方講得不清不楚,
讓同學自己試以後怎麼試都試不出來,
然後就會呼朋引伴揪大家一起來上課,還會幫老師造神,
就像那些﹍﹍,例如.............一樣。
你一下就全部教會,同學會覺得啊這真簡單我也會幹嘛來學。
承前閱讀:
教師按:
本文為同學的一學期思索之旅。
厚積而薄發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昨晚修習攝影課學習到的一句話
回家路上我細細咀嚼這句話的背後的涵意
運用在為人處世上好像也挺有道理的……
過去兩年, 站在攝影初學者的角度
我學習的名稱為技術、器材、修圖或大景……
直到某個爾然的機會, 認識了一些人
在攝影路上的認知, 有了一些新的名詞
「自我觀照」、 「時空切片」或「攝影者的內涵」等等……
像是開啟了一扇門, 通往了另一個境地的道路
在模糊間, 我好像又看到了什麼我還無法形容的光一樣
我想, 攝影的深度和廣度, 絕對不只有技術層面這麼的薄弱
一張照片, 可能打動你的是技術層面視覺的美感
也有可能, 是心靈層面的駐足思考
當然,青菜蘿蔔, 各有所好, 沒有誰優誰劣
愛你所選,選你所愛, 山高水深, 本就是沒有互相牴觸的……
人所見之世
「攝影師眼裡的真實就是他們眼中所表現的那些東西。」
——弗萊德‧皮克
昨天上課提到
攝影是門誠實的藝術
藝術作品會反應個人的生命
反應個人的生命顯象及內心世界
衍生成為自己的風格
老師列舉了布列松的名言
「當我右眼向外望時,左眼便向心中看。」
一個好的攝影師並非是要拍的是華麗的作品
而是這攝影者是否有把內心真實的情感映射在作品裡
情景交融才是一個攝影者的最高境界
這點我深感贊同
當肉眼向外看的同時, 心眼也在同時的審視著自己
了解物外之理, 也更了解自己
對自我內心審視觀照後
成為一個知之有物的好攝影者
才能激發出一件好的作品
成為一個有想法的攝影者
遠比成為一個有技法的攝影者來的有挑戰性
這還真是個熱血的新挑戰啊……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從善而學,方能不偏不倚,方向正確
人生本是一場空
我覺得人生在世,不管學習任何事物的最終本質
都在於提升其精神能量
這樣的精神能量是正面或負面就在於選擇的判斷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一直是我最直行的正確道路
老師不要教太好
老師你不要教太好,你要故意留一手或有些地方講得不清不楚,
讓同學自己試以後怎麼試都試不出來,
然後就會呼朋引伴揪大家一起來上課,還會幫老師造神,
就像那些﹍﹍,例如.............一樣。
你一下就全部教會,同學會覺得啊這真簡單我也會幹嘛來學。
攝影的動力
森山大道在《犬的記憶》裡寫著
「總有些東西驅使我攝影」
基於這樣的想法
我嘗試著去學習不同的手法及題材拍攝我雙眼所見
我不知道要學習什麼
才能精采的描寫不起眼的事物
上了幾堂攝影文學的課
其實沒有改變什麼原有的拍照習性
但在觀察諸多事物上
腦中有了更多的空間運轉眼中所見
關於攝影
許多人
包括我自己本身
寫了許多的文字
但這畢竟不是攝影本身
言說攝影與實踐攝影畢竟不是同一回事
用照片表達文字所無法表達的
是一種境界
這也是我力有不逮之處
生活的本身
比一張照片精彩豐富許多
當我拍攝下某個景物時
其實是豐富的生活本身在誘導著我
吸引我的視線與感官
讓我發現不同的非凡之處
僅管有多麼微不足道的感動
在捕捉到我要的那一瞬間
我想
我是很得意的……
所謂的攝影,也就是自己
這學期選了兩門課,一為基礎前,一為攝影文化論
我必須很偷懶的把兩門課的心得寫在同一篇
這兩者對我而言有時互相牴觸,有時卻又相互裨益
以通俗一點的說法,兩者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內功與招式
只不過我常常會不知道哪裡卡到就突然走火入魔就是了
以下就我所要分享的心得分為二部分
第一是,我在歐老師班之前,參加了很多各式各樣不同的相機班,這部分我會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說明歐老師課堂的優點與提出一些建議。第二則是省視從開課至今,自我的成長過程。
一、與其它坊間曾修習過的補習班相較,歐老師的差異性與建議:
優點
1.
小班制,與老師互動較易:有問題能即刻得到解答,不會因為人數太多而被忽略,私下問老師問題或傳訊息老師都能很快速的給予適當的回應,不會答非所問甚至被草草帶過。
2. 點與線和面之間做連貫:以往在拍攝當下,我常常有很多不確定性,真要 提出什麼樣的不確定性,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只知道自己實拍己經是機械化的行為,但攝影基礎知識很薄弱,即使對方胡說八道自己卻又提不出有力的反駁,這源自於自己以往只著重於實戰卻不知最基本的知識面和原理,在過往零亂無章的知識裡,老師系統式教學讓我有點線面連貫起來的概念,有了相當的基本知識在閱讀相關攝影書籍也就不再那麼的艱深難以理解。
3. 客觀的評論:很多攝影老師會一直放自己的照片,給學生當作學習的範本,以我過往之前的經驗,學生很容易變成複製的機器,對美感及正確性只剩下單一標準,反而磨滅了自我的想法及個人的調性在創作上,導致只是用著自己的手,用別人的標準,別人的審美觀在拍攝別人要的影像,而缺乏了自我的靈魂。歐老師很少會批評同學的作品,甚至希望同學們不要去買坊間教使用者怎麼拍照的攝影書,認為這些都會毀壞個人的創作性而失去了創造的能力,這個觀點我十分的贊同。
建議
希望老師出作業給有意願的同學練拍,老師批改時可給予適當建議,或許在練拍的過程中,不管是機器上的不了解或操作上的迷惘都能因產生問題而有所進步。
二、自我的成長歷程:
學習一件新事物不在於金錢上的投入,也不在於投入時間的長短,而是在面對學習事物對其了解的程度。過去我一直只敢把自己當成攝影初學者,算一算也玩了二年多,卻無法很明確的知道自己到底懂什麼?不懂什麼?拍不出來自己要的影像就去換器材,換了器材若成效不彰就只好修圖,跟隨著大眾眼光的喜好在玩攝影,常常為了別人的批評而困惑及懊惱,最後都不知自己上山下海拍照究竟是為了什麼?是單純出圖獲得掌聲及成就感?或是己經成了習慣?還是仍有些其它我不知道的情感存在?
過去兩年,站在攝影初學者的角度,我學習的名稱為技術、器材、修圖、大景……但在今年,我聽到了一個名詞「攝影者的內涵」這乍聽之下,非常的自我及高傲,在上了歐老師的第一堂的攝影文化論後,我完全改觀。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我很小心咀嚼這句話,它讓我反覆反省之前自己對於拍照這件事的態度,當然也包括自我個性好大喜功的缺失。後面幾堂課,老師在課堂上又引用了布列松的名言,「當我右眼向外望時,左眼便向心中看」,當肉眼向外看的同時,心眼也在同時的審視著自己,回顧自己的生活、生命,甚至是人生,過往拍照是和別人比較,是互相較勁,但我什麼也沒領悟到,甚至連當下的美景也無心欣賞,上了歐老師的課後,現在比較能面對自己,觸碰到自己的內心,透過自己拍的事物,拍的影像去了解自己當時的心情或自己的喜好及本質存在著什麼樣的特性,該怎麼面對世界、面對自我?更進一步去思考是否需要改變?
而在我所缺乏的「攝影者的內涵」上,老師的博學多聞每每在課堂上,拓展了我諸多的新視野想去挖掘,不管是人文、藝術、思想邏輯或是文學等等……在不停的求取新知識的路途中,內心是充實的,在我貧乏一成不變的慣性生活中,如滴水穿石般,默默的有了許許多多的反思及反省,這都是我在過往不曾想過的改變。最後感謝老師,讓我見識到嶄新,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攝影世界。
不是你拍了什麼
不是到過了什麼地方
不是習得了特別的技術
不是虛增了成就感
而是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拓展了心靈的程度
更不是為了抓住別人
而是為了抓住自己
N.
P(財務人員)
延伸閱讀:
課程報名:michaelchen.sw@gmail.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