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genda setting theory的中文譯名為何?
3. 請簡述cumulative effects theory大要。
(一)
基礎閱讀:
英國新聞自由考(四):新聞自由的詩樂園
新聞傳播科系的學生都「知道」,不,實際上是這樣,都應該聽過《新聞自由請願書》,這本書又被譯為《出版自由請願書》、《論出版自由》或《論新聞自由》。
以時間性和重要性來說,該是中文系的《詩經》或《論語》或社會系的《自殺論》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種經典。
當然,經典的意思常常是「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沒看過的書」,不過至少這些書的書名是正確的。
可是,被新聞系奉為開山祖師,提及「新聞自由」必定上溯的原點──Areopagitica,卻完全沒討論新聞,也不爭取出版自由,
反而是要消滅對手的書籍。
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讀完這本書,你就知道再怎麼誤譯也不可能把這本書翻成「出版自由」、「新聞自由」一類的書。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這樣翻?
你明瞭了吧?
(二)
基礎閱讀:
其實翻譯千瘡百孔這件事非一日之寒,這點我上課常講。只是既然要開名詞解釋的題庫出來,還是得稍微提醒各位讀者與考生。
1.
首先是cultivation theory,這名詞台灣翻成「涵化理論」,不過「涵化」這東西到底什麼意思?我想這是很難理解的。而cultivation字面來說,翻成耕作、栽培,或者培育。
這樣想,「涵化理論」或「培育理論」,哪個容易讓你理解這理論的內容?
雖說翻譯如此,但這個詞在其他學界也是這樣翻,不能全算在傳播界頭上。
2.
再來是agenda setting theory,傳播學界翻成「議題設定理論」,不過你去查字典,奇怪,這字不是「議程」嗎?為什麼翻成議題?議題設定理論感覺像是issue 或topic這樣的字啊?
把議程和議題搞錯,是很嚴重的誤會,尤其是你把這理論當成是「議題」看待,就無法瞭解這理論的意思,更無法辨識與agenda building theory的差異。
這個詞連對面都知道翻成「議程設定」,但台灣你老師那輩到你這輩還是積非成是地翻成「議題設定」。
為什麼說「連對面」?
在我求學時,可以完全肯定新聞傳播領域,台灣是遙遙領先領先中國的,當我們在學新聞自由的時候,他們還在毛澤東、鄧小平的新聞理論。
但那樣的徹底勝利不是我們強,是他們太弱了。
不過,目前的狀況卻是互有勝負。但「互有勝負」的說法,實際上已徹底慘敗,當一個新聞自由國家的傳播學術和極權國家的傳播理論「互有勝負」時;當一個頂尖新聞系主任、新聞主管官員公開說出:「安排新聞畫面是潛規則時」,就像
人死不能復生。
3.
最後問你一個問題,cumulative effects theory是什麼?只讀台灣教科書的你一定不瞭解。這理論叫「累積效果論」,是Elisabeth Noelle-Neumann所提出的,這位學者在台灣為人熟知的東西叫做spiral of silence,
不過,
spiral of silence嚴格上來說不能算理論,而是一種model或concept,是在cumulative effects theory中說明的一種觀點。
聽好,這樣的學界,就是你待的地方。
不弄清楚的話,去國外讀書會被印度同學笑的。
延伸閱讀:
「互有勝負」之說純粹美化,偉哉副院長的詞是「龜笑鱉無尾」。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