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相遇與離別的行星(八):面對、改變



SAM_0232



只有膽然面對現實者,才有改變現實的可能性。



承前閱讀:
相遇與離別的行星(七):臨戰體勢

讓我自由你的夢想(八):寫申論題很簡單


昨日提及了筆試的應對方策,明日將要說明如何面對口試。


        無論是筆試或口試,考生一定會面臨焦慮的問題。


       本文要告訴各位如何面對焦慮。


你焦慮吧?


你會焦慮吧?


那麼,怎麼克服它?


跟著自己說:「我沒有焦慮」、「我不會焦慮」,是這樣嗎?


但這樣有用嗎?


其實收效甚微,對吧?


    以腦神經科學的論點,那是沒有用的。因為掌管情緒的扁桃體都在動物腦[1]中,而「我不會焦慮」的訊息來源卻在大腦新皮質[2]裡。先不提兩樣完全不同的訊號會在腦中相互衝突,更何況你感受到的是完全焦慮狀況,這樣新皮質的「我不會焦慮」在生理上就傾向被排斥,因此要單以這種意念強迫身體「不焦慮」,的確有困難。


如果用生活世界的語言來描述,那就叫自欺欺人。面對大考,有焦慮是正常的事,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像那樣明明存在著焦慮,卻強迫自己相信「沒有」與「不會」的方式,不就是鴕鳥心態嗎?這樣想的人,只會掩蓋焦慮的事實,不去正視的結果反而加重焦慮的存在,絲毫沒有克服的可能性。


    這就跟明明發生問題,卻想要極力掩飾的政客一樣,如果你討厭政客,就不能用這種方式對待自己。


       請換個方式。


SAM_0232


這樣想:「……我在緊張了……」或是「我也會緊張嗎?」這種表達方式和前述的表達方式,差異絕對不在字面而已,而在導引出這種用字的「思想」。


這種敘述方式,是客觀地看待自己,把自己視為「與自己不同的他者」來對待。說來奇怪,但也不奇怪,人可以輕易觀察到別人的緊張,但不容易觀察到自己的緊張,儘管那種緊張已經人盡皆知了,但自己還是感受不到。


    各位知道好新聞嗎?


    好新聞的定義之一就是指出這個世界的缺陷,並引發改善的可能性。本文同然,短短的文章,目的不在於教你一套抗焦慮的方法,而是呼籲你正視自己焦慮的現實。


只有膽然面對現實者,才有改變現實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原文書的讀法

傳播理論&理想的學生

 
 
 


[1] 又稱邊緣系統、舊哺乳類腦。
[2] 又稱人類腦、新哺乳類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