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荒謬的樂觀論調事實上只證明了台灣媒體的膚淺無知。
一、新傳播媒體導致新革命的興起?
2011年春天,「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在北非燎原,台灣媒體盛讚為新傳播科技(手機上網)、社群網站(Twitter, Facebook)的勝利。
但這種荒謬的樂觀論調事實上只證明了台灣媒體的膚淺無知。
事實上單只手機上網不可能引發革命,社群網站也不必然導致人們的集結。
北非革命的來源:
1. 民主運動
年初南蘇丹以公投方式,壓倒性的票數贊成獨立,已在2011年7月1日正式獨立,旋即加入聯合國。二月時,南蘇丹的公投獨立讓北非的民眾知道公民運動的可能性,因此燃起抗議之聲。
2. 國際媒體
就算有手機上網,但國內沒有網路可用,那也沒用,端賴國際媒體提供線路讓抗議民眾得以連線上網。
3. 社群網站
就算有網路,但那種特別開闢的線路能否連上社群網站?這也要看站方是否配合。例如Twitter就非常支持與配合特別線路,但另者則否。
由此可知,思想、外援與科技三個條件全部成熟後,才有可能「透過新傳播科技」引發行動,而「新傳播科技」在此行動中只能說是助燃劑,並非革命的起點。
二、原教旨主義
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起於19世紀末基督新教面對千禧年的運動。強調嚴格遵循聖經的字面意義,並相信耶穌必將再臨。這項運動被認為是反自由主義、反共產主義的保守運動。
近年來被描述為部分伊斯蘭教徒的行為,但這原本是基督教的思想。
由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
所謂的民族(nation,國家、國民),其實是一種印象(image,影像,意象),是在心中描繪的「想像性的政治共同體」(幻覺)。
宗教共同體的基礎是聖典與聖地巡禮;王朝的基礎來自血統,而民族這種新型的想像共同體基礎則來自業者大量印刷的國語出版品而成,因此安德森認為印刷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是創造出民族的重要關鍵。
而民族這種想像共同體的興起,造成王朝與宗教等想像共同體的衰微。
「現代民族國家」(modern nation-state)是19世紀民族主義出現後的產物。
四、推動民族國家的媒介
早期是語言,接著是方言運動、印刷術普及後的文字。
近代就是使用國境內共通語言、文字的大眾傳播媒介。
延伸閱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