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班講義常會提到一個名詞:「北美實證主義研究」,但正如補習班其他名詞一樣,是搞不清楚狀況的說法。北美包含美國與加拿大,但加拿大風行的是多倫多學派,亦即麥克魯漢開創的研究範疇,這與實證主義完全不同,甚至是反實證主義的。
承前閱讀:
行為主義(前)
四、主流研究:
1. 選舉研究:
如投票行為、民意調查。
2. 政治人格研究:
例如蔣介石的漢賊不兩立。
3. 政治過程研究:
如美國學者Authur F.
Bentley的《政府的過程》。
其中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選舉研究」,由於美帝的「四大始祖」說其實關注的就是宣傳與投票,因此讓「美國系統的實證傳播研究」成為政治學的附庸非常久。(另外也成為心理學附庸,但這是另一個議題。)
此外,補習班講義常會提到一個名詞:「北美實證主義研究」,但正如補習班其他名詞一樣,是搞不清楚狀況的說法。北美包含美國與加拿大,但加拿大風行的是多倫多學派,亦即麥克魯漢開創的研究範疇,這與實證主義完全不同,甚至是反實證主義的。但補習班卻以「北美」的大帽子統括,可謂自證教材品質。
五、後行為主義
1. 發端
許多學者發現政治學研究的政治問題與價值信念息息相關,終於發現了政治研究不可能不帶有研究者的主觀價值。但這種思想並不排斥行為主義的主流思想,只是想替其進行修正。
2. 把制度找回來:
重新納入制度研究。
3. 後行為主義的革命(The New Revolu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美國政治學大家伊斯頓(D.
Easton)就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時,以「後行為主義的革命」為題發表演說:
A. 對於當前迫切之社會問題之研究應優於對研究方法的重視,這就是「實質重於技術」原則。
B. 政治學無法價值中立。
C. 知識份子應關懷社會,以知識做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
從「後行為主義的革命」一詞的原文我們就能發現,伊斯頓仍舊偏向「自然科學」的立場。且由他的「實質重於技術」原則我們可知,當時主流的政治學研究是與社會幾乎脫勾的,這是實證系統常為人所詬病之處。再來,他的知識份子論卑之無甚高論,但要政治學大家在如此重要的演講特別提及,理當發現當時行為主義研究的問題所在。
從一篇演講可以看出當時的狀況,這就是「重要的是他沒說什麼」原則的體現。
事實上所有社會科學都帶有主觀的價值判斷,從最根本的「選擇問題」就可以看出個人的價值判斷。當然,選擇問題的主觀色彩在自然科學亦存在,只是比重沒那麼大。
延伸閱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