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讓我自由你的夢想(九):奇才或蠢才


SAM_8311





口試可以很歡樂的。





承前閱讀:
讓我自由你的夢想(八):寫申論題很簡單

相遇與離別的行星(八):面對、改變


    各位在大學時有上台報告的經驗吧?


當需要站在眾人面前演說時,組員通常希望:「ㄟ,你去好不好?」,因此要「爭取」到講台發表的機會,在台灣是非常容易的。


    這種報告是你試膽、練嘴的最好機會,希望各位同學緊抓住每次上台表達的機會。別人怯於嘗試的,你認真去做,就有機會練成專家


    而且每次上台報告都認真準備、認真演出後,就毋須懼怕研究所入學的口試。



(一)流暢性


和甚少面試的理工科相較;幾乎所有的傳院都需要面試。其理甚明,理工需要的是面對機械、電子的人才,但傳播卻需要面對人的人才。


因此你在碩士中最少有兩次口試機會:一次入學、一次畢業。


絕大多數考生對口試非常緊張,甚至比筆試還緊張。因為筆試不用面對老師,但口試時卻要被許多老師包圍,還擅自加入了慘遭眾師砲火攻擊的想像,彷彿自比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女主角。


但是,當然沒那回事。


口試可以很歡樂的。


筆試後,我會告訴同學常見的口試題目有哪些,而本文則要給讀者一些心理建設。


和筆試相同,口試同樣考核你分析、推論與表達的能力;但與筆試不同的是,表達能力從書寫變成口語,此外更重視流暢性


若參加過英語口試的經驗就明白,英語筆試與口試要求的素質不同。舉例來說,英語寫作時的that由於太常出現,在非主詞非句首狀況通常考慮省略,目的是讓閱卷者知道考生並非拿連接詞來湊字數。


但在口說中,that是一個關鍵的表達詞,因為非母語人士說話時,特別是口說測驗時需要思考,但不能就此停頓表達,所以要把that講出來,爭取那兩秒的思考時間,繼續想接下來要怎麼說。


R0017867


這就是口語表達的「流暢性」實例。


你在口試時也一樣,必須保持言語的流暢性,就算問題不會回答,也要講出東西來,但千萬不要用that,換成中文就是「這個」、「那個」來充場面,這只會讓人覺得考生真沒料,完全達不到連貫性的要求。


    為何英語口說測驗可以用that爭取緩衝時間,但研究所入學口試卻不能用「這個」、「那個」來填補空白時段?


    既然不能用這些詞,那麼要用什麼詞,或方法應付?


    這問題上課會解答,但你不妨思索一番。或者多上台幾次,搞不好你就能在臨陣表達時靈光一閃地想到答案。



(二)形式或內容


不知道何時開始,學生間就有固定的默契,那就是「為了表達對口試的重視(尊重),所以要穿西裝(套裝)出席。


就像新聞謠言般,學校內有很多校園怪談,對於「為了表達對口試的重視(尊重),所以要穿西裝(套裝)出席。」此一陳述目前不便替各位確認真偽,但你可曾想過,有不穿西裝(套裝)去口試的可能性?


    其實,「口試時穿西裝(套裝)比較有機會上」,在統計學上是完全正確的。但這種正確性就和「去某家補習班才會上」同然,忽視了母體的情況。


    再請教一個問題:你穿西裝、她穿套裝,這種幾乎是制服的打扮,很有創意嗎?


SAM_8311


在考試時是否讀過一個名詞叫「文化創意產業」,有吧?所以你應該知道,傳播領域至少在表面上是很重視「創意」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你覺得老師會喜歡在考試時看到一群黑壓壓、毫無特色的人嗎?若參加的是商研所的口試還說得過去,但新聞館是進門後右轉,商院是進門後左轉,兩邊方向完全不同。



(三)非語言傳播



    不穿西裝,那麼要穿什麼呢?


    同學,問我這個問題,你應該知道我會怎麼回答:


要穿什麼去口試,那是你的自由。


    但是Aura可以舉一個極端的案例說明,只要你不突破那樣的天際,應該都能被接受。


    很久以前,有位考生,穿著花襯衫去參加研究所入學口試


    你沒看錯,我再強調一次:有位考生穿著花襯衫,那種應該是在什麼海灘或音樂祭會看見,而不是大學校園中看到的花襯衫


    想像這個場景,就足以讓你記住了吧?


    換個角度,正如本系列文章不斷提到的,要請你反覆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看到從學生視角所不及之物。


假設你是口試委員,整天下來的面試,你會記住唯一一個穿花襯衫、看起來像陪考的考生,還是毫無特性穿著一樣西裝(套裝)的考生?


再來,一般考生進場就只有被詢問的命,但穿花襯衫,不就有主動發言的機會嗎?想想,當考生以:「各位老師或許覺得我很奇怪,穿著花襯衫來應試,和其他學生相較,好像很不重視這次考試,但其實我是非常重視這場口試,才穿著花襯衫來的。」起頭時,你不覺得老師會更注意你要講什麼嗎?


傳播的等級不止是「大眾」傳播,不要被台灣的課本所限制,記得傳播層級嗎?大眾傳播只是傳播分項中的「之一」而已,但過度強調的結果,就讓學生以為這就是全部了,但當然並非如此。


光以語言做二分法,就有語言和非語言傳播。


口試當然是語言傳播的一種,但只能這樣嗎?身為傳播領域準研究生的你,當你的競爭者只知道語言傳播時,你不該表達你對傳播的瞭解,在口試時一展非語言傳播及語言傳播的長才嗎?


所以你總算發現了,服裝就是非語言傳播的一種,當你聽著Gaga的歌,看著她的打扮時,沒有想過:「她就是用巧妙使用語言與非語言傳播展現她的個人風格嗎?







    但千萬不要誤會,本文絕不鼓吹各位穿花襯衫去口試,一開始就說的很清楚,這是極端案例。若穿花襯衫,一定要有相應的實力去支撐。
 

如何?口試「可以」歡樂的,對吧?


    面試的通知單絕對沒有叫考生穿著西裝或套裝出席,也不會要求各位把頭髮抹得像房仲或保險業務員,但你為何又從何處聽來要這樣穿呢?


    再說,既然筆試都過了,為何面試更緊張呢?其實在應試過程中,你能及時判斷出題者的反應,並加以修正或追加答案,就算一時之間給出不佳的答案,也有更改答案的機會。


就像沒人能妨礙你在書寫表意獲得高分一樣,也沒人能阻擋你的口語表達成就。



(四)目的與方法



前篇與本篇分別說明筆試與口試的技術,但技術或表達能力,都只是外在的展演方式,而這些能力,是為了鞏衛何種價值


以本文介紹的花襯衫同學為例,無論是花襯衫鶴立雞群策略,還是他一進考場先發制人的言論,都代表他早有應付口試的策略。


但只用奇裝異服或突襲言論,足夠嗎?


顯然,僅有如此是遠遠不足的,若無深厚的知識支撐,那花襯衫會被當成搞笑藝人或砲灰,一開始的言論就只是耍嘴皮子。再以Gaga為例,她的奇裝異服或駭人言論其實都只是形式,目的在吸引你注意她的表演內容。這就是「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係。


    或者換個說法,在此脈絡下,展演的形式並非「目的」,只是希望閱聽人注意內容的「方法」。光這樣說,各位可能仍一知半解,因此再以求知考試的關係為喻。


    一般的老師都希望你多讀教科書不只一本不只一遍,但本門卻絕不如此要求。想想,十篇文章中,和考試最相關的,僅出現在第八、第九回,而其他的文章是強調如何選課、如何選擇好老師、如何筆記、如何培養購書與讀書的習慣、如何面對自己,還有如何自我投資。


    因為他們教學的「目的」是讓你考上,所以「方法」是要你讀很多教科書[1];但Aura的教學「目的」是教你學習,所以「方法」是教你思考,而高分考上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的副產品


    所以我才把「榜首」這種很久很遠,而且不想再提的往事[2]拿來宣傳,這就是「方法」,而這種方法導引的「目的」,就是提醒各位知道學習,也就是自我投資的重要性。


P6075192


18篇眾星拱月的「目的」,你想知道是什麼嗎?






延伸閱讀:
傳統媒介的困境?

知道,你才能見到


[1] 教學經驗是:第四本之後的教科書對考上毫無助益。不相信的同學,歡迎用一年的時間只讀教科書,然後用成績單來否證此一論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