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知道,你才能見到





所以在這裡,請扭轉你過去扭曲的觀念:只有填鴨是「看到了,所以知道」但你學習是「知道,才能見到」。





 

一般要考研究所的人,都是認為自己很會讀書,所以才要考的吧?即便你不認為自己很會讀書,但跟身旁那些不要考研究所的朋友相比,你其實也算是會讀書的了。


    這種想法……


    先不提會不會讀書,來看一下更基本的「閱讀」這件事好了,也先不論讀英文書或英文報紙,把中文課本看懂,這應該OK吧?


    如果真的OK的話,那為什麼你把《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讀完,還不知道裡面在講什麼?研究方法跟方法論的差別在哪,明白了嗎?符號互動學派與現象學派在這本書裡是放同一類的,但在那項的解說裡,也說明了兩者之間的差別,不過,瞭解了嗎?那麼,異化是什麼?理念型又是什麼?裡面都有寫。


    但你還是很難懂的。


    這不能怪你,因為中華民國的義務教育向來是以教出不會思考不會學習不會閱讀的學生著名。


    過往的課本式填鴨經驗會讓你覺得,「只要我看了,就能夠看懂」,相信這種說法是一件慘事,但更慘的是,通常在你義務教育的歲月裡,你是不會看課外書的。所以你會認為「只要我看,就能看懂」是學習界的真理


    再來,中華民國的高等教育,也就是你現在所處的大學,其實是不用唸書的。所以進了大學以後,那種習慣被填鴨的腦子不再有東西填進去,那就更接近豆腐了。


    這樣就算勉強看了,也看不出什麼東西的。


    所以在這裡,請扭轉你過去扭曲的觀念:只有填鴨是「看到了,所以知道」但你學習是「知道,才能見到」。


    舉個例子來說,大一入學時,都要做健康檢查吧?以政大為例,那時就要去四維堂旁的X光車照肺X光片。等片子出來的時候,你只看到一團黑跟白,但醫師卻可依此判斷有沒有問題。你們都看到了同一張片子,但只有醫生見到裡面的資訊


    再來,我和友人去咖啡店,友人本來要用咖啡店的衛生紙擦鼻水,但我說不要,這紙的螢光劑非常多,用我的面紙吧。在這邊講一下題外話,外面那些白白的面紙和紙巾都塗了很多螢光劑,請大家小心。


    為什麼?因為我學攝影,所以我瞭解自然界各物的反射率,所以當我見到異常的反射率時,可以判斷這是附著了某種塗料,在紙巾上的塗料,就是螢光劑。


同一張面紙,要知道,你才能見到


    最後進入教材的問題,同一本教材,我畫的重點就和學生不會一樣,例如提到功能論的時候,學生會在「功能一致性」、「功能普遍性」、「不可缺性」這三個地方畫線,然後標上abc


    但那頁,我的書是白的。


    這是學習的進入障礙,因為你什麼都不知道的話,莫說見到,連看到都有問題。但就算看了,也不一定會知道。這是社會科學學門的進入障礙,其實仔細回想,當你讀傳播理論、新聞學、社會學、政治學這類學科時,是不是有這樣的困擾。


不知道重點在哪?


    這其實是一個大問題,因為讀書就是要知道重點,但你是新手,自己讀可能沒辦法找出重點,你只能看,然後很可能被理論之海所淹沒。


    這時你當然可以選一位老師,記得,要選好老師,一位可以直接告訴你重點的老師。


    但在社會科學界而言,其實是有辦法自己找出重點的,只要你有足夠的訓練,你不止可以看到,你還可以見到。




    書是讀不完的,所以要有方法,我先讓你知道那種方法,你就可以見到書中的重點,這是本門一貫「自力成長」的觀念。



延伸閱讀:
知道、看到,走到

2 則留言:

  1. 您好,我是最近才FOLLOW到您的文章
    我也許也是像您的學生一般,拿到功能論先劃下「功能一致性」、「功能普遍性」、「不可缺性」這三點
    但我不知道這錯誤是哪種方面的錯誤?
    不知可否請教,謝謝。

    回覆刪除
  2. 請注意本文,完全沒提到上述畫法是「錯」的。

    要在書中求取何種知識,端賴讀書者的意識,而那就是如何劃重點之所在。

    回覆刪除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