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知道、看到,走到





之前提過,題目是你的終點,我給你的分析架構,就是你的起點。起點終點皆備,你要做的只是優雅地從起點走到終點,順便欣賞沿途的風景、路人的神色。









    要判斷一家茶店的好壞,該點什麼?

    招牌?

    特調?

    推薦?

    花式?

    還是,特價?

    皆否。

    要點「紅茶」。

    紅茶是一切西式茶飲的基底,如果紅茶,這個茶飲中純粹的飲品,色、香、味俱全,那麼見微知著,這家店的其他飲品應該不會太差。

    這道理就像書法家的「永」,攝影家的「光」,陶藝家的「手」、思想家的「念」、運動員的「腿」、文學家的「心」一樣。

    寫考題就像泡茶,評審不會因為你能調出一手花式茶飲而加分,但會因為你的茶底走味而扣分

    如果是平常,我會繼續談,說明「招牌」是什麼理論,「特調」是什麼,「推薦」是什麼,「花式」是什麼,然後,「特價」,又是什麼。

    不過今天就休息一下,好好活動筋骨吧。

    對考生而言,研究所考試是一場艱苦的大戰,要日夜操勞,賭那百分之一的機會,但對我們而言,進考場不過是個儀式罷了,就像洗完衣服後要晾乾那樣自然。

    等你進考場就會知道,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記得三件事:「加分」或「扣分」;「最少的理論數,最高的得分數

    最後,不要因為簡單就疏忽


2.游刃有餘:


    假設現在有一條很複雜的算式,你覺得:

1.心算
2.珠算
3.計算機算

    123號去解,哪種比較厲害?

    答案很明顯,對吧?

    其理同然,面對一道問題,能看到題目就想出解法,不拘於形,這是最高招的,也是你們學的。不過,在「傳播理論」這系列的考題有一半會要求、限制你使用理論。

    那怎麼辦?

    從腦中一個接一個一個又一個地搜尋有什麼國外的理論能解釋本土的現象,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

    這是非理性的無價值思索。

    「庖丁解牛」的故事有聽過嗎? 對,就像庖丁一樣。按照之前的說法,那就叫地圖,依照庖丁的說法,這就叫天理
 

     看到什麼?看到要用什麼「理論」去解,甚至看到隱藏在題目背後的真正問題。

    一般考生看到題目,只覺得是一堆密密麻麻的鉛字,對他們而言,這毫無規律可循,但只要你知道,你會很清晰地看到題目中真正要問的問題。

    有多清晰?就像是在一群大學生看到天線寶寶那樣一目了然。

    之前提過,題目是你的終點,我給你的分析架構,就是你的起點。起點終點皆備,你要做的只是優雅地從起點走到終點,順便欣賞沿途的風景、路人的神色。

    就這麼簡單,所以我才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用這個架構,你會知道、看到,然後——走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