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講綱的用意?







所以在本文的問題中,你渾沌未明的疑惑是:「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再把它放到燈光下細究,這個問題應該是:「成為新聞所研究生需要何種基礎知識?
 






Q:那麼請問Aura老師,我們的教材是用什麼呢?

A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好的示範,拿來當研究所考題的示範。


    怎麼說?


    因為你們沒出過考題所以不瞭解出題者的心思;反過來說,只要你瞭解出題者的思考模式,你就能知道我所謂「考題會反覆出現」的真義。


    聽我解釋。


    你要問的是:「我上課的教材」,這是你的陳述句a。也就是說,陳述句a若作為一種考題,那麼,考生就必須針對陳述句a進行a’的回答。


    理所當然,對吧?


    對。


    萬一陳述句a其實是想法b的偽裝呢?要是你沒看清楚這點,跟著大家一起回答a’,那麼你的結局也顯而易見了。


    在問題「教科書所用為何?」中,其實隱含了另一種想法,只是你自己也不知道罷了。


    站在教育者的立場,我非常不願意,也沒有資格說出:「你根本沒有瞭解自己的能力」,但是如果不拿出鏡子,一切的改變就沒辦法開始。在這段時間,我會慢慢點醒學生,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看出問題在哪。如果只是劈頭一句「你什麼都不懂」,那麼在埋葬學生的未來性之時,也對替自己奏了送葬曲。


    所以在本文的問題中,你渾沌未明的疑惑是:「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再把它放到燈光下細究,這個問題應該是:「成為新聞所研究生需要何種基礎知識?


    對,就是這樣。所以根據這個問題,我規劃了本門的教材體系。


甲、市售書籍
乙、獲使用許可之知識
丙、自著教材


    市售書籍含兩類型,一是看起來就像課本那種,另一是你應該要有的社會科學基礎知識,這類書比前述書籍更重要得多。


    獲使用許可之知識通常是轉載文章,或說某些老師交代的重要觀念,基本上這是佔最少的比例,有可能不會用到這項,但是,我是說也許,也許這隱含了某些重大秘密?


    自著教材,顧名思義即小弟親自撰寫的教材,講書名可能你不太瞭解,因此就直接講研究領域:英國新聞學、美國新聞學、臺灣新聞學、歐陸新聞學、歐洲媒體與人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研究、新聞自由研究、五國新聞編年史(英美日中臺)、臺灣大專院校媒體識讀研究、臺灣媒體訴訟理論與實證、傳播理論、社會亂象分析、研究所考題彙編、試題撰寫實務。


    看起來很多,實際上也的確很多,不過沒關係,我不會全部教你,因為你讀不完,我也教不完,我也還得教更重要的東西。


    不過,不全部教,不代表不會教。以上的範圍,你可能覺得很抽象,那沒關係,中間有一個相對而言最具體的領域,那就是簡稱「第一修正案」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對傳播領域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就是那個保障新聞自由的法案嘛!」當然,這種說法不能算錯,但以正確性來說,絕對不滿20%。再加上臺灣的以訛傳訛,你到底知道多少第一修正案的面貌?


    所謂的研究,是必須要瞭解到它的全文、年代、背景、因果、文化、結果,與其他憲法修正案的關連,乃至於延綿至今的里程碑案例分析。當然以考研究所為標的的教學不可能講得這麼仔細,這是研究所開專題的量。


    但要進研究所,你至少得知道你那不知道誰教你的常識是純度很低的贗品


    再舉一個跟你切身相關的例子,基本上社會亂象分析都是問你臺灣亂象,那麼,不練成臺灣新聞編年史、臺灣媒體訴訟理論與實證這兩個基本功,你要怎麼回答問題?


    也許你會覺得回答問題不需要這兩項能力,嗯,這說法也可以,但這樣想的人,我建議還是不要花時間閱讀本站了,網路線拔掉多背一些單字比較實在。


    再回到本題,「因材施教」這句話聽過嗎?這正是我教學的地球儀。雖說教材看起來很多,但並不會全部用上,我要先分時間去順你的邏輯、在對話中掌握語言的技巧、訓練你寫出一篇四平八穩的文章,然後再看你能吸收多少。你求知慾高、戰意高昂,我當然可以教你更深入的秘訣,但你若只求無過,不求有功,我一樣能給你必須的基本知識。


    「那麼,這種訓練會耽誤到讀書的時間嗎?」


    這個回答,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我換個方式回答你好了。你受到的訓練,或說你以為的訓練,就是把講義讀過一遍(或多遍),再去找幾本必備課本(俗稱聖經),然後死命的讀。


    你該不會以為看這幾本跟你老師看一樣的書就可以考上吧?我舉過一例,走一趟某大圖書館,看到有人在拜(註)課本,那本書就不要用。


    人的記憶機能天生就帶有惰性,反覆著機械操作的運動,對拓展思考能力毫無幫助,反之,要有新知識不斷補充,藉由這種刺激性,來抵抗腦部的衰退。我也再三強調過,這種層級的考試不是要你「背誦」而是要你「知曉」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和槓桿,我就可以舉起地球!」西方槓桿原理的發現者如此熱切地陳述他知識的力量。


    橫亙在你面前的巨石太重,搬不動嗎?我可以按你的體型替你打造技能的槓桿與教材的支點,不過,要把它搬開,仍須要你的力量


    很簡單吧?



註:拜課本亦即:好無聊瞇一下→啊!不行我要認真→好累瞇一下好了→啊!不行我要認真!→……如此的反覆循環,似拜課本,因之得名。




延伸閱讀:

為什麼需要自編教材?現有教材不好嗎?
這個問題請見:
考題(四):傳播理論

考題(六):新聞學 
請仔細玩味我對國人自著與翻譯書籍的看法。

英國新聞自由考(四):新聞自由的樂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