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潛意識詐欺



通俗劇情(影集、電影、漫畫……)常提到下列的洗腦、潛意識暗示法:在每秒24格電影片中插入一格「想喝可口可樂」、「想OOXX的訊息」,觀眾就會受到影響,進而行動。


2011-12-16_12-42-08_382.jpg


但這種「常識」從何而來的呢?





廣告的歷史,常被人批評是詐欺的歷史,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許是以下的案例。


通俗劇情(影集、電影、漫畫……)常提到下列的洗腦、潛意識暗示法:在每秒24格電影片中插入一格「想喝可口可樂」、「想OOXX的訊息」,觀眾就會受到影響,進而行動。


但這種「常識」從何而來的呢?


20世紀50年代,人們對廣告的效果的認識一如對大眾傳播媒體一樣,兼具無知與膚淺;巨大和恐懼。


1957年,帕卡(Vance Packard)出版《無形說客》(The Hidden Persuaders)更加深了人們對廣告的恐懼。他在書中聲稱廣告商正在利用佛洛依德的理論與行為心理學來影響、誘導消費者,而這種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來得大。


這種論調,其實只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普遍瀰漫在美國人間的恐慌意識,例如鐵幕、洗腦、世界大戰、電影暴力、漫畫暴力或賣卡襲主義……。但要從佛洛依德那種毒品與性的陰莖欽羨論來誘導人們,恐怕只是小題大作。


就在帕卡的書熱銷之時,失業男子維卡力James Vicary)自稱是市場研究者,他聲稱曾在新澤西的電影院做實驗,將可口可樂與吃爆米花等訊息以人眼無法識別的速度一閃而過,人雖然無法意識,但會存在潛意識的記憶中,進而受到影響。這也說明了為何該電影院小賣部的可樂和爆米花會取得明顯且難以解釋的增加。



2011-12-16_12-41-48_562.jpg

圖說:真的有教材把這種﹍﹍當成事實。



這種政治正確的怪異論調當然引起了社會重視,正當有人複製他的實驗卻得不出相同結果時,維卡力消失了──沒有銀行帳號、衣櫃裡沒有衣服,也不留下地址地人間蒸發。


原來他瞎掰出這種實驗只是為了向廣告公司自我推銷,但順勢而起,風暴遠比他想像還熱烈時,他就只能逃離自己的謊言。


事實上,近代的心理學實驗發現用潛意識的方法不可能產生定向的可預期回應,例如購買某項產品。


雖然潛意識廣告純屬謊言,但許多企業或消費者仍然對此深信不疑,例如美國曾熱賣過一款聲稱能以「睡眠學習法」學習外語的機器。


儘管潛意識廣告被證明是一場荒謬的騙局,但這種將廣告偷渡至節目中洗腦的概念卻流傳下來,當代的繼承者就是置入性行銷。


接續閱讀:







2011-12-16_12-43-01_773.jpg

圖說:推薦這本教材的學者。




2011-12-16_12-42-33_101.jpg

圖說:留美博士、大學教授。








延伸閱讀:
 
文學理論導讀(續):心理分析

美國新聞自由考(八):晚安,祝你好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