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美國新聞自由考(二):在憎惡的漩渦中



 你知道美國建國時,也存在統獨問題嗎?






二、在憎惡的漩渦中


暴紙、報民

    「美國」從英屬「美洲殖民地」成為今日的「美利堅合眾國」,是歷經了許多戰爭,用建國前輩的血,洗掉和母國的連帶;用建國前輩的屍體,推起與鄰國的邊界;最後,殺伐了退出聯邦的人士鞏固聯邦體制,成為今日的美國。


    在這期間,有三次重大的暴亂時期。


第一、美國獨立建國戰


第二、美國體制爭奪戰[1]


第三是常被誤解為南北戰爭的「內戰」(Civil War[2]


    在這三次暴亂期間,唯恐天下不亂的新聞業都是吹響暴亂號角的急先鋒,不斷灌輸我黨民眾對敵方陣營的仇恨。在獨立建國戰時期,激進派領導人亞當斯‧煽妙(Adams Samuel),這位被他的敵人稱做是「傀儡師」的新聞工作者,其最著名的論點為:


必須向大眾灌輸對敵人的仇恨來動員群眾,因為只有群眾才是真正的突擊部隊。


亞當斯這種「正確」、「領先時代」的觀念,在當時獲得了莫大的成功,引此吸引了無數他的追隨者,以及他的敵人效法。


    所以當時各式「新聞工作者」與政客,競相鼓動群眾以包圍對手的印刷廠、集會場所、領袖居所為時尚,當然,搗毀報社、毆打記者也是家常便飯,興之所致,還可以大家吆喝著,把沈甸甸的印刷機搬走,扔到河裡去。


    從遺傳學的觀點來說,兒子就算不說話,也不會不像他老爸。新聞業的祖父與高祖(founding fathers)是這種人、這批人,無怪乎其徒子徒孫會如此惡形惡狀,就連並不直接受繼美國新聞業血統的台灣新聞界,也以鼓動暴民包圍某些場所為尚,孰令至之?


    暫且擱置遺傳學的觀點,以別於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看,或能釋疑一二。就社會學來說,處於同一類社會階級、有同一項社會目標的人團體,往往會做出同樣的事,而這種趨同性,往往是超越種族、文化、性別、年齡等人口學變相的差異。


    所以,台灣的「新聞工作者」、「資深媒體人」動輒在電台與電視散佈仇恨言論與鼓動群眾的口號,並不令人驚訝。


    因為這批人根本就不是什麼記者與媒體人,


他們是商人政客


    〈漆黑的前奏曲〉中已提及,新聞業自始便是其他行業的副業,而其大宗,便是政客的副業,所以,我們再回頭審視傀儡師亞當斯,我們便可以知曉,所謂的「新聞工作者」只是他的副業罷了,他的本業,依然是政治業,涉足媒體的原因只是因為,掌握發聲管道對於動員群眾有利,如此而已。


    亞當斯在其所屬刊物上不斷鼓吹、組織、製造突擊部隊,那正是為了遂行其政治目的,由此觀之,台灣那些在空中散佈惡意言論的偽媒體人、偽知識份子,都只是為了遂行其政治目的而進行偽裝,瞭解這點,是分出新聞工作者與黨工、義工的第一步。


美國獨立建國戰


    美國在脫離英國而取得獨立地位前,仍然是英國殖民地,雖說英國在殖民地進行橫征暴歛的搜刮式統治,但,並非每位殖民地的居民都想獨立的。


    當時的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商業力與軍事力蒸蒸日上,展開日不落國的全球殖民與侵略,有這種值得驕傲的母國,當然就有人心嚮往之。


    以台灣今日的觀點來看的話,當時也存在著統獨問題


    按照麥克‧艾墨理(Michel Emery)與艾德溫‧艾墨理(Edwin Emery)兩位美國新聞史學者的說法,美國人習慣把捅你Tory)黨人視為叛國者。因為捅你黨人拒絕在建國戰中拿起武器,向母國軍隊開火。


    但我們換個角度來想,也許「愛國」的,正是這些注重繼承與傳統的捅你黨人,因為在其他人「叛變」時,仍舊忠於自己的國家。


    因為殖民地獨立了,所以才讓這些捅你黨人成為「叛國者」,假設——當時獲勝的是英國軍,那麼我們可以合理地預測,現在的叛國賊,就是那些獨立黨人。


    相較於捅你黨,灰狗whig)黨徒用我們今日所熟悉的語言來說,就是獨派份子。他們挺身的偉大口號是「無代表,不納稅」,不過,從這裡我們便可以瞭解,他們的興趣與目的完全集中在經濟層面上。灰狗黨徒對於替平民爭取權利完全沒有興趣,對於天賦人權等學說也極其模糊。他們之所以爭取獨立的原因,全是經濟利益受到母國干涉,而不是為了人權與民主


    另一支獨派鐵衛軍是激進叛亂份子,當然,那是當時的稱呼,一旦革命成功,這批人就是後世史家筆下的愛國派。這團體在一開始時人數是居於劣勢的,但相對於只在乎傳統與貴族的捅你黨;汲汲營營只為私利的灰狗黨,激進派相較之下,是偏向於人民的一方,也自我標榜著關心社會改革。


    以今觀古,在那種暴亂的時代,各方陣營均宣揚屬於自己的「大義」,掌握有力宣傳工具替己方陣營發聲,極盡污衊對手之能事,這是新聞業史前的白堊紀年代。


    在所謂的「新聞工作者」不是黨工、義工,就是政黨領袖的年代,現代意義的新聞業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硬要把資本主義的客觀教條眼鏡戴上,去看當時的「媒體亂象」並據以批評,那是大有不足的。


    在那個毫無規則,以力服人的蠻荒年代,媒體為政治附庸,黨同伐異、鼓吹暴亂的作法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令人意外的是,200多年後的臺灣,竟然上演著和200年前美國一樣的戲碼,雖然在暴動的程度上有稍微減低,至少沒有死人,把印刷機丟到基隆河這類事發生,事雖有異,但本質無二。


    比照兩個年代、兩種社會的表現,這種驚異的相似度才是令人大惑不解之處。但若我們透析臺灣媒體背後的政商勢力,便不感到意外了。是的,當美國已經走出那個蠻荒時代很久了以後,臺灣仍在複製美國200年前的錯誤


    不斷煽動的政客相互糾結的憎惡無法理解的死結……那是淚也止不住的罪痛無法止傷恨以血洗。自獨立建國戰以來的衝突,歷經聯邦黨與邦聯黨對殺的風暴後,透過媒體攪拌,加速這個相互憎惡的循環,建國以來所有對彼此的憤怒,將在1861年,以內戰的形式爆發。




問題:
請問你覺得21世紀初期的台灣新聞界和18世紀晚期的美國新聞界,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1] 表面上是聯邦黨與邦聯黨的鬥爭,細緻一點說,是國家主義份子對抗反中央集權份子。
[2] 原文直譯是「內戰」,一般譯為「南北戰爭」,但這種簡化的譯名容易令人望文生義,但對中文世界瞭解這場戰爭造成極大的誤解,至於為何?原因在下篇會提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