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相遇與離別的行星(六):因果律



SAM_0487




為什麼我記不住?







承前閱讀:
相遇與離別的行星(五):不、諧和音

讓我自由你的夢想(六):命運選擇家庭;男人選擇朋友


    既然讀者已經瞭解教師教材並非學理的保障,那回頭省思,閱讀經驗也就豁然開朗了。


為什麼我記不住?


因為照著課本的陳述,無法自然記下任何概念。


舉例而言,教材會告訴你你創新傳佈怎樣如何,要有什麼條件或是S型曲線;涵化研究會有什麼效果、水滴石穿之後如何如何;議設定會怎樣怎樣,幾個月後又會怎樣怎樣……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想這些理論,讀者都很熟悉。


    你能記得你是如何記得的嗎?


寫了又背、背完再寫,否則你根本無法進入狀況,對吧?


因為課本只是把理論的用途交代完畢,但不會敘明理論的前因後果。


我們知道,傳播不在真空發生,必然有其社會與人文因素。這往往是導致理論萌發的最重要因素,但我們的課本欠缺這部份的記載。


    舉例來說,某本教材提到火星人進攻記[1]時,第一行就說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了這樣的事件,造成了非常大的恐慌。但最重要的社會文化背景卻只用不到八行的篇幅交代。


    但是,如果不去闡明當時的文化脈絡,以21世紀的學生眼光來看,只會覺得當時的美國人真是有夠笨的哈哈哈哈!!


    關於這事件,提供三方向供讀者思索。


    第一是「末日審判」,這是與宗教與文化鑲嵌的深層軸線。



    再者是「戰爭恐懼」,當時正逢兩次大戰的戰間期,一戰結束不久,納粹德國的勢力迅速擴張。



    接著是「最新科技」,當時的廣播是最新銳傳播科技,相當於當代的網際網路,而網際網路的傳播威力如何?您不妨想像與類比。



SAM_0487


所以,若能理解創新傳佈與與美國農業州、美國農業社會學的關係;你能理解美國的暴力節目是如何讓父母恐慌;你能理解議設定和越南大戰、「深喉嚨」、「國王人馬」、華盛頓郵報、水門案、倪克森的交互關係……那毋須浪費時間,就能順理成章地記下這些「理論」。


因為你接觸「因果的領域」。



中華民國偉大的歷史教育讓你覺得歷史就是年代、條約與人名,但完足的歷史教育,是辨析因果的循環。


試驗收一項「嚴的學術工程」:林著《大眾傳播理論》讀後雜感〉與〈魚目與真珠的糾葛:評《百年報人》〉兩位新聞學者:余老師曾發表關於媒體素養發展史的論文;而林老師更是台灣新聞史研究的第一人。


   是新聞學者,亦是史學研究者,你看出什麼端倪了嗎?



延伸閱讀:
沉默螺旋




網際網對新聞業的衝擊





[1] 這段用語與該教材用詞不同,理由請讀者自行領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